治水更要治人心

——走访浙江最早探索河长制的长兴县
2017年02月10日 16:52:50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吴凌云

在这份文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长”二字。

  “通过改革,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更便利了,许多贫困地区孩子们上学条件改善了,老百姓异地办理身份证不用来回奔波了,一些长期无户口的人可以登记户口了,很多群众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慰。”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17年新年贺词中,我们听到了一个让所有浙江人倍感自豪的词语——河长。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6年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为此举行专门的新闻发布会,可见这一文件的重要性。在发布会上,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还专门强调:“这个《意见》非常重要。”

  这个意见中,有一段话很有意思:“近年来,一些地区积极探索河长制,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依法依规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协调整合各方力量,有力促进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一些地区”实有所指,浙江位列其中。

  长兴县则是浙江省最早探索河长制的地区。

  由“蓝藻事件”引发的“长兴思考”

  2016年12月13日下午,记者在长兴县水利局会议室看到了一份发布于2008年9月5日的文件,文件上清楚地提到了“河长”二字。

  时间退回到十年前。2007年五六月间,江苏无锡,太湖蓝藻暴发,无锡发生水危机。大量死亡蓝藻污水团进入了无锡贡湖水厂的取水口,一般净水工艺无法消除,脏水进入了千家万户百姓水龙头,停水近一周,致使居民、工厂的生产和生活无法正常进行,造成了巨大损失。

  研究显示,太湖流域是全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的9.8倍,创造的人均GDP是全国平均的2.5倍,同样,单位面积排放的污染物量也是全国的9倍。正是因为大量污染物进入太湖,造成适宜蓝藻生长的富营养化环境,才引起蓝藻暴发。

  长兴县位于太湖西南岸,太湖的上游,杭嘉湖平原北端,境内河网水系发达,共有河道547条。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长兴在这场蓝藻事件中不仅不能坐视不理,更要主动出击。2008年8月,为深入推进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全面改善长兴县生态环境,在全县开展“清水入湖行动”,当时配套出台了《“清水入湖”二年行动总体实施方案》《“清水入湖”二年行动工业污染治理方案》《“清水入湖”二年行动污水管网建设方案》《“清水入湖”二年行动农业污染治理方案》《“清水入湖”二年行动河道清淤实施方案》等五个文件。

  “早在2008年,长兴就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行了‘河长制’。”长兴县“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海华说,为了深入开展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当年8月,长兴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河长制”,由4名县领导任河长,牵头协调4条主要入湖河流(长兴港、合溪港、夹浦港、杨家浦港)的整治工作。

  用一年时间实现县域内平原河道几乎全部清淤

  实践证明,作为改善水环境的有力措施,“河长制”成效明显。2010年,也就是“河长制”实施两年后,4条河道水质全面改善,6个污染物指标均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

  夹浦港是长兴最早实行“河长制”的一条河道。紧邻太湖的夹浦镇曾是轻纺重镇,一度拥有3万多台喷水织机。2013年12月,时任夹浦港镇级河长徐诚说:“通过几年整治,所有机器用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网,全镇所有的污水实现了回用,彻底切断了污染源。”

  当年负责杨家浦港的河长陈富强现在是长兴县水利局副局长。对于那段“河长岁月”,他依然历历在目:“那时,我是长兴县环保局总工程师,定期会去巡河。有时,还专挑晚上去,十点以后进行突击检查,看看是否还有工厂在排污。”有一回,同为河长的丁火良在检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时候,因为也是在晚上,还重重地摔了一跤。

  2013年9月,已有实践基础的长兴县率先将河长制延伸到村级。吴海华介绍说,“河长队伍一直在壮大,从最初的4位现在已发展为514人。”如今,长兴县有县、乡、村三级河长。县四套班子领导担任县内主要河道河长,乡镇领导担任辖区内主要河道或跨村河道河长,村干部担任行政村内河道河长。

  2013年底到2014年底,那一整年,吴海华记忆犹新,当时长兴县已全面实行河长制。时任长兴县委书记章根明提出要一年清淤1000公里。实际上,长兴县域内河道总长1659公里,其中,平原河道为1200余公里。也就是说,那一年,长兴县域内平原河道几乎全部完成清淤。“2013年有一段时间,加班到凌晨成了家常便饭。”也得益于那时候河长制工作的扎实推进,现在的长兴已经实现了“全流域全地域逢水必治逢水必清”。

  2016年2月29日,长兴县、湖州市双双捧得浙江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

  “河长制APP”让巡河成为一种习惯

  8年多来,长兴“河长制”工作不断深化,有力助推了长兴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营造了全民治水护水良好氛围。来自长兴县治水办的数据,截至目前,该县县控以上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同时全面清除了垃圾河、黑臭河。湖州市治水办专职副主任朱荣伟说:“长兴的先行先试,为‘河长制’在全国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6年6月,514位河长收到了一份专属礼物——每人一台手机,这不是一台普通的手机,而是一台河长制管理信息化系统终端。手机内安装的“河长制APP”成了河长们每日必点的软件。按照规定,县级河长每半个月巡河一次,镇级河长每10天巡河一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河一次。而河长们只有在河道两边100米范围内,该APP才能感知有效,也就是说,终端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督促河长巡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兴县河长办工作人员吴欣欣说,河长在巡河过程中,可以把相关情况通过“河长制APP”即时上传至信息化平台,由平台管理员根据问题分类及时分解至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大大提高了巡查治水效率。

  长兴县太湖街道办事处常务副主任盛国庆是杨庄港陈塘段的镇级河长。每隔十天,他就会到自己的责任河道查看情况。该河道是城区河道,周边工厂较多。沿着河道,盛国庆一边仔细查看,一边把情况记录在手机上的“河长制APP”中。2个小时之后,1000多米的河道巡查结束,“现在企业的环保意识都很强,已看不到偷排的情况了。”望着身旁的清清河道,盛国庆脸上露出笑容。

  据了解,2016年9月,有10多位村级河长由于履职不到位被上级河长约谈。河长履职情况的考核结果已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业绩突出的河长会得到奖励,工作不力、考核不合格的,会被行政约谈或通报批评;而因履职不到位或失职渎职导致发生垃圾河、黑河、臭河严重反弹或重大污染事故的,依法追究河长责任,同时,还要追究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治水难吗?

  治水难,这是一项涉及水利、环保、农业等多方面的工程,需要群策群力。

  治水简单吗?

  有人说,水里的问题根子在岸上,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治水工程”当做“治心工作”来抓,就没什么难的了。

  长兴的“河长制”好在实行早,贵在“治河先治心”。

责任编辑: 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