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鞭炮 绿色酒宴

海宁力破婚丧嫁娶攀比奢侈陋习
2017年01月21日 09:12:38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徐淑丹

  根据亲友礼尚往来数量,控桌数、控餐数;不攀比,不炫富,不用燕窝、大龙虾、象鼻蚌等高档山珍海味;热菜不超过18道,冷盆不超过6碟……这是永福村老党员凌柏香签下的《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承诺书》。

  从党员开始,从承诺书入手,文明婚丧在海宁蔚然成风。自2015年以来,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庄有了类似的约定书,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参与到破除攀比奢侈陋习的活动。

  两年来,海宁市试点推广,采取一张信息网、一张流程图、一个理事会、一支服务队、一条警戒线“五个一”工作法,通过评比表彰、考核推动、媒体宣传等措施,大力革除铺张浪费的陈旧陋习,自下而上掀起了一场“餐桌革命”,助推尚勤尚俭文明乡风。

海宁农村青年王海山(右二)节俭婚宴做公益,获赠“俭以养德”牌匾

  “党员承诺协议”刹住攀比之风

  2016年12月4日,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唐礼伟女儿的结婚喜宴,引来了浙江卫视、浙江之声等媒体的报道,为啥?因为老唐家办喜事,没有烟花爆竹、没有豪华车队,原本计划30多桌酒宴只办了24桌,而且婚礼上省下来的钱还准备捐给慈善机构。

  但一开始,对于婚事从简的做法,老唐的家人并不认同,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而改变老唐一家想法的,是“党员承诺协议”和“乡风文明促进会”的帮忙。2016年年初,桃园村就发出了禁放烟花爆竹和节俭办事的倡导,并要求全体村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带头签订“党员承诺协议”。有30多年党龄的老唐早早就签下了协议,而“乡风文明促进会”又向老唐家承诺,婚礼帮忙的任务由全村人轮流来,不需要再设宴答谢。最终,老唐女儿的婚宴虽然排场不大,但该有的程序一个不少,而且经过媒体宣传,更有了面子。

  在桃园村,自觉响应倡导的不止老唐一家:村党委书记金正华女儿结婚,用了电子鞭炮,“又响又热闹,过年还可以继续用”;快过年了,女婿送来鞭炮,村长杨伟标给退了回去,还给女婿也上了一堂课;2017年年初,村民杨银飞要办竣工酒,“我已经和娘家说好了,不要送鞭炮来,酒席也不多摆,就请要好的亲朋好友聚一下”......

  其实,结婚、上梁、满月酒等都是一个家庭最开心的事,但近年来,攀比引起的高昂支出、人情往来却成了海宁普通家庭不堪承受之重。于是,海宁各地积极行动起来,从党员入手,向婚丧嫁娶陋习“亮剑”。

  2016年2月20日,许村镇报国村新社区网格党支部召开民情分析会,大家对于攀比奢侈之风诸多不满,却没人敢先“踩刹车”。村党总支书记陈湘英拍了板:“党组织就把这桩家务事先管起来。”

  单个菜不超过300元,彩礼降20%,香烟一包不超过50元......说办就办,《报国村党员先锋承诺书》应运而生。接下来,陈湘英和镇联村领导、联村组长一起,利用晚上时间到即将办婚事的党员家庭中,与家庭成员共同商议彩礼、酒席等问题。随后,村里又建立了“民情联系员-网格支部书记(委员)-村党总支书记(委员)-镇联村干部”四级走访模式,逐级对当家人、家庭成员和周边群众开展劝说。

  2016年9月25日,报国村新婚夫妇王海山和张小燕带头节俭办喜事,还把省下的钱用来做公益,海宁市文明办和许村镇共同为新人送来一块“俭以养德”牌匾。这场婚宴因此成了第三届“海宁文明周”之许村镇“文明餐桌,节俭办事”主题宣传活动的特别现场。

  签订“党员承诺协议”,从党员及党员家庭户入手,坚决抵制铺张浪费,海宁探索出一条“支部引领、党群互动、党员带头”的新路子,基层党组织充当起破解攀比之痛的“引路人”、“破冰者”和“推动者”。

许村镇家宴厨师代表签订文明用餐责任书

  “金牌家宴厨师”牵住牛鼻子

  中午26个菜缩减到22个菜,晚上30个菜缩减到26个菜,红烧羊肉一桌3斤半改成2斤8两......今年元旦,海王村一村民家办结婚喜宴,家宴厨师马哲伟开出的菜单减量不减“面”,既让大家吃得开心,又让东家省了3万多元钱。“现在市里倡导节俭办事,领导、党员、老板都带头了,而且厨师也给我们列出了实惠的菜单,我们面子里子都有了,划算!”东家满意地翘起大拇指。

  农村办酒宴,对于菜单家宴厨师可是有着绝对主导权。“某某家孩子结婚,用了大龙虾,每桌都5000元以上,你们准备定多少标准?”“要不用帝王蟹吧,量足又有面子。”......在海宁农村,东家办红白喜事酒宴前都要向厨师咨询,请他们帮忙列菜单,“面子一定要足”曾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由此造成了铺张浪费。

  通过“党员承诺协议”、媒体宣传等一系列措施引导,攀比心作祟引出的奢侈之风突然被“刹车”,时间一久,是否会反弹?海宁试点乡镇许村有了应对的办法——把家宴厨师规范起来!

  许村镇党委委员沙智萍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许村镇就启动了“农村节俭办酒宴行动”,组织160多名家宴厨师集中培训,目的是让厨师在与东家商量菜单时,为量大价高的菜谱减量、减价。2016年9月,更是牵住了牛鼻子:与海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许村分局合作,出台了《许村镇文明餐桌专项行动暨“金牌厨师、文明厨师”评选活动方案》,建立完善家宴厨师考核机制,明确了家宴厨师的资质要求、素质要求、服务程序和操作要求,将家宴厨师服务的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制定出台考核办法,对带头倡导执行减量的厨师予以奖励,颁发金牌厨师、文明厨师荣誉证书,对执行不好的及时进行约谈。

  “我做厨师差不多有十三四年了,以前,高档菜、豪华菜是酒宴的标配,但许多菜都吃不完,东家一般都是直接倒了,很可惜,也破坏环境。”马哲伟说,他早就意识到酒宴攀比浪费的情况,“现在好了,根据规范操作,既不会让东家失面子,也降低了我们家宴服务的风险。”这几个月来,马哲伟经手的酒宴中,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东家接受了他的“建议菜谱”。

  海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卜娟萍告诉记者,通过行政部门管理,很多家宴厨师已经习惯限制每桌菜肴数量,并推荐“建议菜谱”,而且各村定期公布的乡风文明红黑榜、评选“文明餐桌示范户”等,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文明乡风。“我相信,评选‘金牌厨师’‘文明厨师’,对于节俭办事的促动作用将会更明显。”

永福村家宴服务中心烹饪间 徐淑丹 摄

  家宴服务中心引领绿色酒宴

  冷菜备餐间、热菜备餐间、消毒保洁间、清洗切配间、烹调加工间......走进许村镇永福村家宴服务中心的厨房,这里完全颠覆了记者对在家办酒席的概念,不仅设备齐全,而且还有视频监控。

  永福村党委副书记杨雪义告诉记者,农村人喜欢在家办喜事,但几十桌酒席一般都得借用邻居家的房子。“我们村一直在提倡‘文明餐桌,节俭办事’,在自家办,我们上门劝导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倡导喜宴进文化礼堂。”

  2016年上半年,海宁市市场监管局开展农村家宴中心改造试点工作,永福村马上提交了农村家宴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申请,并投入180余万元,重新改造了文化礼堂。

  “我们村文化礼堂可同时容纳800余人,现在不仅按标准建设家宴服务中心的厨房,还改造了舞台,配备了新的音响,不管是开展文化活动,还是村民摆酒,一样都不含糊!现在村民们排队要进来摆酒宴,可要到这里摆酒,规矩得按我们的来。”说完,杨雪义拿出了几份材料:《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承诺书》《文明餐桌推荐菜谱对照表》《文明餐桌公约》,“只有承诺了节俭办事,家宴服务中心的大门才能打开。”

  2016年10月7日,村民沈宸冰成了永福村农村文化礼堂“变身”家宴服务中心的第一个使用人,她女儿在这里办了一场节俭又不失隆重的婚礼。

  “村里倡导节俭办事,我们家积极响应,而且这里条件一点也不比大饭店差,离家又近,热闹、方便、实惠,亲戚都住在旁边,不用开车,不担心酒驾。”沈宸冰对于家门口的家宴服务中心相当满意,“村里把节俭办事的硬件、软件都做好了,我们顺着台阶就下了,很好!”

  “自从投入使用以来,不仅我们村有10多家在这里办喜事,镇上还有2家也跑到我们村来办!”杨雪义自豪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2016年,海宁市已建设标准化农村家宴服务中心30个,建设农村家宴服务中心“阳光厨房”30个。

  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建新告诉记者,破除攀比陋习,一开始只是海宁部分农村自发的零散做法,“党员承诺协议”、乡风文明红黑榜、“金牌家宴厨师”评选等都是经过实践的有效措施。“2016年6月,我们召开了全市移风易俗现场会,把好的做法提炼推广,对先进村进行表彰,同时我们也把移风易俗纳入市级文明村考核,刚性推动农村文明乡风转变。通过不断宣传引导,‘文明餐桌 节俭办事’正不断成为海宁农村村民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 安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