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服务资源 强化服务功能
海宁:打好城市基层党建“服务牌”
海宁:打好城市基层党建“服务牌”
2017年10月18日 10:43:01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海宁市委
近年来,海宁市委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全面推动街道社区、驻区单位、行业系统及各领域党组织区域融合、资源整合,建立健全服务机制,不断强化服务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一、注入“粘合剂”,健全机制统筹各方服务资源。坚持以开放融合的思维、共建共享的机制,打通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的壁垒,推动城市各方服务资源有效整合。一是强化街道社区统筹能力。全面推行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共建单位及辖区内其他组织为四翼的“一核四翼”大党委工作体系,推动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并按照每个社区不少于2名兼职委员的要求,由驻区单位党员干部、两新组织负责人等竞争进入社区党组织班子。建立健全大党委每月例会、每半年满意度测评、每年底社区与共建单位双向考评制度,确保街道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最大化统筹、区域化集聚。二是完善区域议事协商机制。建立区域共建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等“三会”议事机制,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定期商讨解决区域内重点难点问题,做到事务联办、工作联商、服务联推、难题联破。海洲街道梨园社区党委在一小区物业难以维持撤出后,会同住建、综合执法等联席会议单位及时召开听证会,指导支持业委会加强自我管理。在社区党委与驻区单位共同努力下,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从不足30%上升至99%。三是建设开放共享服务阵地。制定2016—2030年全市社区建设规划,明确按总面积不少于1500平米标准建设社区服务用房,满足党建工作、便民服务、休闲健身、居家养老等需求。在市、街、社区三级全面建成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又在银泰城、总部城、皮革城、工业区建立四大服务站,打造既立足党内、又面向群众的开放式“红色服务阵地”。
二、构筑“磁力场”,创设载体集聚强大服务力量。针对街道社区服务力量不足等问题,我们积极创新载体,凝聚各方力量,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创新设立楼道“红管家”。依托社区在册党员、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新居民流动党员等红色力量,从中挑选威信高、群众基础好、服务能力强的骨干担任楼道“红管家”,基本上每个楼道配备1名,为楼道居民提供贴身又贴心的服务。自从有了“红管家”,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畅通了,楼道里坏了多年的灯亮了,地面污水四溢无人过问的场景不见了。目前,全市配设楼道“红管家”4000多名,其中138名是外省流入党员,他们在新居民子女托管、楼道矛盾调处等工作中发挥了很好作用。二是全面推行社区干部“全岗通”。实施一专多能、全岗都通、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全岗通”工作机制,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统一设置“综合岗”,除窗口值班人员外,其他社区干部都下沉到网格、小区、楼道,将便民服务中心搬到群众家门口,人人成为“红色代办员”。同时,实行社工资格准入制度,不断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全市70%以上社区干部为持证社工。三是着力打造常态服务“志愿潮”。深化96345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组建“潮乡救援队”“文明劝导队”等1500余支特色服务队,在主要路口、商圈市场、公交站亭等设立“红立方”党员志愿服务驿站,每年评选优秀服务团队和个人,推动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成立爱心联盟综合党委,吸纳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加入爱心联盟团队,孵化培育了104个公益团队,累计运作公益项目近百个,为居民提供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一些市民感叹:处处都有志愿者,这个城市怎么会不美!
三、建设“大家庭”,精准施策回应多元服务需求。街道社区党组织围绕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元化需要,建立需求、任务、供给“三张清单”,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让居民群众感受到城市“大家庭”的温暖。一是建设品质生活。市委专门作出《建设品质生活的决定》,努力建设富足、健康、快乐、时尚“幸福海宁”,让群众生活更美好。街道社区党组织发动驻区单位及党员群众开展“惠民生、优环境、提品质”行动,积极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和谐社区打造、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市域烟花爆竹“双禁”、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近两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海宁均获全省第一。目前,海宁市区已形成了“5分钟公园圈”“10分钟消费圈”“15分钟健身圈”“20分钟医疗圈”,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二是满足日常需求。市财政按每年每个社区不少于15万元核拨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向社会购买服务,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对老人,街道社区党组织实施日托、送餐上门、免费发放GPS定位手环等养老服务;对中青年群体,开展“就业沙龙”、技能培训等就业创业服务;对小孩,开设社区“四点半”晚托、周末兴趣小组等托管服务。三是实行托底保障。连续5年实施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两富同行”温暖工程,落实助困、助医、助业等29条帮扶举措,并为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创设“虚拟岗”,托底帮扶全市3967户困难家庭,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每个社区还建立不少于5万元的党群关爱资金,及时为因病因祸因灾致困的群众送去党的温暖。
责任编辑:安佳璐- 2017-10-10 黄龙国际商务中心党委:积极探索“四融...
- 2017-09-22 党员干部业余做什么?义乌6万党员志愿者...
- 2017-09-19 嘉兴市推出“六个一”举措 着力加强特色...
- 2017-09-19 衢州市坚持“五抓五强化” 全力推进特色...
- 2017-09-19 “党性体检” 检出服务百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