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光环背后有哪些不得已
教师光环背后有哪些不得已
2016年11月10日 11:05:25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鹏 李以
收入不高,养家太难
3205元,10月初山西省晋城市某重点中学教师张庆燕(化名)收到了工资发放的短信提醒,“加上绩效还不到3500元”,从教16年的她开玩笑说:“挣得还不如学校旁边卖麻辣烫的小贩多。”
《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4)》的调查结论是,我国教师工资水平在全行业间处于中下水平。其中,北京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但蓝皮书指出,“从实际水平及其职业吸引力来看,仍不算高”。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工资待遇不满意。长期低工资的状态,正在降低这个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在挫伤不少在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中部某省乡镇中学当了3年地理老师的耿东东,最终放弃了正式编制,选择辞职。问起他离职的原因,耿东东直言,“工资太低”,基础工资2000元,课时费1.5元一节,“这个收入养家太难”。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存不住钱,收入所得仅够支撑温饱,“但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过生活,还不起房贷,看不到前景,心里充满了挫败感”。
常年进行相关研究的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广平对此表示认同,“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处于波谷状态,不管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对比看,工资水平都让人很有落差”。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然而,“教师工资水平不可能和公务员比”,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付卫东解释,“教师群体比公务员更为庞大,基层教师的收入主要依靠县级财政拨款,实际上,很多县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学校不是营利机构,教育也不是经济产业,除非国家向教育财政投入作出巨大的倾斜,否则达到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持平的目标几乎不可能。”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记者进入某网络论坛的“教师”板块,“钱少、事多、离家远”的调侃和抱怨比比皆是。在校园里,人际关系简单纯粹,但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闭塞、单一的工作环境却带来了“压抑和茫然”。
“备课、上课、与家长打交道,工作内容天天重复,知识能力难以提升,上升通道几乎没有,感觉和社会脱节了”,耿东东这样描述曾经的苦闷。“不管是什么职业,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能力提升是当今社会的要求”,从教后的耿东东几乎没有参与过教师培训,报名参加市里的培训,得到的回复总是“名额有限”。记者调查发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教师培训并未被广泛开展。反而,跳槽到工程管理行业后,除了收入的明显提高,“知识不断更新,社交圈子不断扩大”,新环境让耿东东满怀激情。
3年前,王蕊蕊成为河南登封市某乡村的特岗教师,时常会为了教授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查阅各种书籍,认真备课。但是她发现,鲜有老师愿意和她交流探讨。
“讲那些干吗用,这又不是考试重点”,同事的一句话“像一盆冷水一样”浇灭了王蕊蕊的热情,“甚至有老教师还会笑我,‘别太费心,慢慢熬吧,只要学生不出事就行’。”
王蕊蕊所在的学校共有23名教师,20多岁和50岁以上教师近20人,中年教师所占比例只有10%左右。在教师年龄断层很严重的乡村学校,“从事基层教育工作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职业倦怠感不仅仅困扰着王蕊蕊,原本“热爱教师职业”的北京市西城区某中学音乐教师刘漪在从业不久后,就想过跳槽。在刘漪看来,学校的激励机制“很难令人满意”,职称评价多数时候只能靠“熬年头”,尤其是她这种副科老师“更是难上加难”。
职称评聘受阻、待遇难以满意、压力高度集中……但抛弃正式编制、想彻底辞职的教师往往勇气不足,而“想跳槽”的想法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不少教师最终总是在去还是留的无奈中坚持。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10从来就没有无压力的学习
- 2016-11-09教育部:坚决制止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盲目...
- 2016-11-09高校教师兼职,“适度”是关键
- 2016-11-09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还在吗
- 2016-11-09费孝通的江村80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