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我的小小忧伤》用同理心疗愈“小小忧伤”

2017年03月30日 13:11:22 浏览量: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峥嵘

  《我的小小忧伤》系列

  “送给孩子一本好书,就是给孩子很多很多爱。是为了告诉孩子一些生活中很难讲清楚的东西,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成长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体会和分享各种情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面对成长中的小小忧伤。”《我的小小忧伤》系列图书的文字作者艾瑞克·爱格雷贝特是儿童心理专家、医学博士,他将自己的儿时体验结合其他孩子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富同理心的故事。

  人们常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孩童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特别是进入小学,生活领域逐渐由家庭扩展到学校,遭遇到的情绪问题也愈趋复杂:和好朋友吵架,所以害怕上学;看到父母争执,就猜想是自己的错……世界对孩子来说太大太复杂,他会感到自己力量的渺小,引起各种各样难以言说的情绪反应。这个时候成人应该怎么做呢?

  成人应该帮助孩子察觉 、认知并接纳自己的情绪,然而实际上很多大人都没有能力认清困扰自己的到底是什么?比如说在《爸爸总是不在》这本书里,因为父亲工作繁忙,缺席了孩子的生日宴会,孩子感到非常失望,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愤怒,对父亲发脾气说:“我讨厌你的工作,我讨厌你!你总是不来接我,你不能像别的爸爸那样在家陪我,总是不听我说话!”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孩子愤怒的内在的根源,就会指责孩子没有礼貌。书中的父亲也是呆子,一副迷惑不知如何回应的样子。但是书中塑造了一个智慧的母亲,用富有同理心的话和孩子交流:“爸爸是爱你的,只是不知道怎么当面说这句话,他会试着用另外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爱。”故事的结尾是爸爸让孩子和他一起去修自行车,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所以,我们要透过行为的表象来认识内在的情绪。在孩子对父母发脾气的行为之下,实际上是他们无法表达的伤心和失望。成年人有责任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真正的情绪,同时接纳自己的感受。比如《在妈妈生病了》这个故事里,孩子因为妈妈不能陪伴自己而难过。一个缺乏同理心的母亲也许会指责孩子:“妈妈都生病了,你还那么不懂事?自己玩去吧。”而书中示范了极富同理心的表达方式:“你一定很伤心,很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总是身体不好,你有理由生妈妈的病的气,我也很生气。”家长能够认同孩子的各种情绪,接纳生活的不完美,反而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

  《我的小小忧伤》这一系列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接纳自己。《这不公平》里,小女孩有一对招风耳,不管妈妈怎么安慰她是最棒的女孩儿,她都非常的自卑,因为这时候她需要的是来自同伴的认同。当她交上了朋友,彼此之间交换了烦恼,她就逐渐消除了自卑。她有时候依然会对自己的耳朵不满意,但是她知道她赢得友谊,靠的是美丽善良的心。上学之后,友伴之间的分享是非常重要的,对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是从友伴关系里学会接纳自己、接纳他人,互相尊重,不轻易地评判他人,自爱也能爱人。

  《我的小小忧伤》有好几本书都涉及到“失与得”。丧恸是人生中跳跃性成长的一个环节,如何处理孩童的丧恸,也一样需要接纳与同情。比如《我的狗狗死了》全书没有一句话,只有简单的画面描写了一个小男孩失去宠物小狗之后,在父母的陪伴下埋葬小狗,给小狗献花。冬去春来,孩子逐渐平复了悲伤。坟墓上开出了一朵小花。这是生命的转化,也是生命的成长。需要成人完全的接纳,孩子才能完成从“悲伤不舍”到“最终放下”整个心理过程。生命的消失是不可挽回的,妥善处理情感,能学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时光的珍惜。如果大人认为:“小狗死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再给你买一个不就得了吗?”这种不能和孩子同理的言行实际上是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可能是孩子一辈子无法愈合的创伤。

  有时候丧失并不是失去,有可能是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比如在《我有两个家》里,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矛盾,他不能确定父母是不是还爱他?逐渐,他接纳了自己有两个不同的家,爸爸妈妈依然还是爱他。而《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讲述了一个很容易被成人忽视的话题:你很重视的朋友却不珍惜你。失去朋友的小姑娘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甚至演变为生理疾病,不想吃饭、肚子疼、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如果成人不能认同孩子的情绪反应,认为他小题大做,就有可能造成双重创伤。该如何解决呢?书中给出了一种自然的发展结果:认识了其他的朋友,一段好的感情取代了坏的感情。这种失去并不是完全的丧失,因为唯有失去才有时间和空间接纳真正在乎你、关心你的朋友。

  《我的小小忧伤》可以称之为是“治疗性的故事”,每一本书都完整展现了一个孩子、一个阶段的情绪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孩子在极有代入感的故事里,通过认同故事中的人物,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壮大内心的力量,而不是直接听大人的说教。也能够帮助内心粗糙的成人认识到小孩子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能够更好地体察他人的情绪,让我们也变成温柔而坚定的人。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