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台湾书籍《职人志》历久弥香的“古早味”

2017年02月28日 14:29:07 浏览量: 来源:晶报 作者:

  《职人志》

  三年前在台湾当交换生时,老师在课上放了一部名为《总铺师》的电影,讲述了办桌大师之女詹小婉跑路回台南后,开始的一段对于台湾“古早味”的追寻之旅。那是对“古早味”的初印象。其实,这是闽南人用来形容古旧味道的一个词,即 “怀念的味道”。而翻开这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职人志》,竖体排版,老报纸的做旧效果——恰有一缕“古早味”。

  从《百鸟朝凤》颂扬的唢呐民间艺术,到《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几十年复一日的修复匠们,至最近刷屏的《见字如面》,“怀念”这个词,似乎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主题词之一。无论是传统技艺,工匠,还是久远泛黄的书信,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与这个社会渐行渐远,甚至消失匿迹。

  老一辈总爱感慨,说我们这代孩子太过浮躁,不似他们那个年代踏实专注。这本《职人志》,也算是挽回了一些偏见。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两个刚毕业的90后女生黄靖懿和严芷婕,用一年的时间探访了台湾52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职人,通过一周一篇的周报形式,试图挽救和记录那些逝去之物、故去之艺。书中描绘了职人们工作的嘲、作品、工具及制作步骤、。在朴实的叙述间隙中,两名女生手绘狗皮膏药广告,幽默地填补了边角空白,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电线杆和土墙上遍布小广告的慢年代。

  民艺及民俗学者林承纬对“职人”一词解释为:传承守护着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并通过双手制造出良品的生产者。对此,我们也称之为“匠人”。这个词总能让人联想到一种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正如从事手工制扇五十七年的陈朝宗所唏嘘的那般:终究难逃被机器取代的宿命。

  在传统工艺式微的背景下,让人欣慰的是,并非所有的传统技艺行业都是惨淡经营。虽然大多数手工艺人都遇到了低潮,却不乏在事业上风声水起、青出于蓝且开枝散叶的传承者。比如保有稳定客源,吸引各地慕名而来的古董家具修缮人;曾经蓬勃大量外销,没落后转型观光业的造纸行业;再如拥有近六十年历史的台南老字号帆布行,开设网络销售渠道另谋生路……枯木逢春、柳暗花明,尽管手作者们始终无法超越机器大批量生产的效率,但却迎来了文创的春天。

  赤木明登在《造物有灵且美》中曾说:“日渐消失的事物有种特别的美感,其美并非因为即将消失。从开始到终结,美一直都在,但似乎无人注意到……就如同夕阳,似乎下一秒就会消失不见,所以那种美更显触目,非同寻常。”我想,无论最终这些“古早味”是否消逝在街巷闹市中,只要还有人在怀念和坚持,这美就不会消逝。而我们所怀念的那道“古早味”,也将历久弥香。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