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2017年02月24日 08:07:40 浏览量: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陈洪涛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写进了十八大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文化传承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辩证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树立科学扬弃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就。它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等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文化体系上概括,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文化体系;从学科领域概括,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文学、哲学、史学、医学、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所有学科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绵延不绝,从未断层,历久弥新,已经熔铸在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先进的精华部分也有腐朽落后的糟粕部分,积极先进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发展的推动力,腐朽落后的糟粕文化只会变成一个民族文明进步发展进程中的绊脚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先进的优秀的精华部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造转化创新。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正确分析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宏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微观的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全面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宏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治国理政的丰富历史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微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益,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益。概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使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收获实效,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教育政策、教材建设、教学课程、教学计划、教师队伍、教育对象、教育经费、教育体制等进行系统规划和落实。在执行教育政策方面,“两办”《意见》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已指明方向并提供了政策支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用好政策将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建设教材体系,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的中小学和幼儿教育教材体系,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教材加以修订,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对大学生的教育,以必修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党政干部教育,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育教学应增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教学计划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实施因材施教。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到点面结合,既重点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队伍,又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教育机制方面,建立和完善各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比如政策支持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协同联动机制、教材建设机制、课堂教学机制、课外实践机制、教师培训机制、评价督导机制、条件保障机制等等。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全党重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

作者: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研究员,自治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 陈洪涛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