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山河袈裟》面对世界和生命的坦白之书

2017年02月21日 08:58:41 浏览量: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

  《山河袈裟》

  “《山河袈裟》我写了十年,是我的口供、笔录、悔过书。”李修文称,“《山河袈裟》让我觉得脱胎换骨”。

  关于写作:捍卫纯正的汉语传统,激发、复活汉语之美

  “这世上,除了声光电,还有三样东西——它们是爱、戒律和怕。”“人活一世,谁不是终日都在不甘心?谁不是终日怀揣着一点儿可怜的指望上下翻腾,最后再看着这点儿指望化为碎屑和齑粉?”“这世上让人绝望的,总是漫无边际的好东西。”“这一生,要过为死而活的一生。”“不自由地在一起。这句话,应该刻在几乎所有人的墓碑上,依我看,它就是概莫能外的命运陈词:这一生中,说起你和柴米与油盐,说起你和恩怨与道理,无非是一句不自由地在一起。”如此“杀人”的句子,在《山河袈裟》中比比皆是。因此,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说:“李修文的文字不可等闲看……他的文字苍凉而热烈,千回百转,渐迫人心,却原来,人心中有山河莽荡,有地久天长。”作家苏童说:“李修文有志于激发汉语之美,有志于成为汉语传统与当代生活之间的信使。”

  何谓汉语之美?何谓汉语传统?诗人舒婷曾用“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来形容汉语的魅力,阅读李修文的《山河袈裟》,就是这种感受。“他对文字的讲究,可能在这个不敬畏文字的年代,有些太过异类,他文字中所传递的‘汉语的韵律之美’在目前的写作界几乎是罕见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山河袈裟》责编陈新文说。李修文说,“我希望捍卫纯正的汉语传统,希望在今日生活里激发、复活汉语之美。”“捍卫汉语传统,激活汉语之美”俨然成了李修文写作中不能僭越的“戒律”:“每一个词语必须出现在该出现的位置,每一个句子必须浑然天成,读者读起来要有节奏感和韵律。”也正是李修文在文辞运用上独具匠心,读者才获得一场酣畅淋漓的阅读盛宴。

  关于《山河袈裟》:是一组心灵史的碎片,是诚实面对自己和世界的坦白之书

  有人说:“《山河袈裟》是一组心灵史碎片,是经历肉身煎熬灵魂拷问、行遍万水千山得来的第一手经验,入骨切肤,又柔情万端,是为坦白之书。”李修文也狠绝地说过:“《山河袈裟》是我的口供、笔录和悔过书。”他通过《山河袈裟》找到了写作的意义,找到了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途径,因此,写作《山河袈裟》的过程,在李修文看来,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新生的洗礼,脱胎换骨。李修文最先是写小说出道,近十年散文成为他重要的写作体裁,而相较于他的小说,许多人都更喜欢他的散文,因为更随性,更有情有义,有体恤便也更丰饶。而更有读者庆幸他没有把这些文字嵌入小说——那会让人以为只是一处太虚幻境,唯有存于《山河袈裟》中,才让人知道那确乎是一段真实的闪亮的日子。总的来说,《山河袈裟》共计收录有33篇作品,都源自李修文对“人民与美”这两座神祇的膜拜。它们包括写汶川地震写得最好的散文《惊恐与哀恸之歌》,写“粉丝”写得最入骨的《小周与小周》,写母亲写得最哀伤的《一个母亲》,写鬼写得最没有惊悚感的《鬼故事》,写戏曲写得最入心的《枪挑紫金冠》……总之,金刚怒目与菩萨慈悲,来日大难与渡尽劫波,命运的复明复暗,以及对人生的贞观与正信,都在其中。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