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杨先让著作《我为主》从荆棘中开出花来

2017年01月26日 11:03:42 浏览量: 来源:中国搜索 作者:

04e98cf8-c9ed-4ffe-9ea6-26bbf3415698.jpg

  《我为主》

  2007年夏,杨先让撰文《要以我为主》。谈述中国写实主义画家在美国的现状,兼论中美两国的绘画传统,文末总结:“艺术要百花齐放,要多元,不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艺术要交流,要吸收他人之长来丰满自己,但是要‘以我为主’。”

  文不长,意深远。身为华人艺术耆宿,杨先让的名望更让文章增了分量。杨先让文集四卷本近日出版,书名由挚友黄永玉撰写,前三卷分别为《我是岛里人》、《三人行》、《梦底波涛》,侧重讲述人生经历,第四卷就是《我为主》,侧重讲述中美文化交流和美国华裔艺术家的故事。

  杨先让从1980年开始民间考察、梳理中国民间美术,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民间美术系”,并撰写《黄河十四走》等民间美术考察报告,在1992年之后定居美国讲学、办展、写作、观察访问。身在美国,穿梭画廊,拜访友人,行走美术馆,自然是书中必不可少的嘲。杨先让历数亨利·凯尔纳、纳奥米·李蒙特、斯密西等美国艺术家,他对美国风俗写实画家洛克威尔的描述最为详细。杨先让认为“洛克威尔的作品是紧密与生活相连的艺术,他将美好的东西给了人间,我尊敬他”,从中可以体会到杨先让的艺术家责任感。

  杨先让生于1930年,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成为徐悲鸿的门生。我曾读过他撰写的《徐悲鸿——艺术历程与情感世界》节选,此番听他娓娓道来种种缘由,这份书写是隐在朴素文笔背后的动人记忆,我于是明白,为什么徐悲鸿这样的艺术家,如今罕见。我们现在总爱讲民国,返回去看徐悲鸿那个年代的艺术,有种气质,我们比不过。因为他们处于一种眼界大开、非常渴求的状态,吸收东西非常快,并且很大胆地应用。艺术不比别的东西,它要求的天赋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构成:知识、才能、感性、直觉、洞察力……这种天赋不单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非常重要的还要有自由的、开明的创作氛围。

  这也是美国,尤其是纽约,为什么会集结各国艺术家的原因。杨先让说:“在美术文化方面,美国没有什么传统,但国力超强,它接过反传统的现代诸流派,做了旗手和领军者……”国力是后盾,走到哪里,都心系祖国,本书有很多文章反映出海外艺术家的心声。

  以杨先让所处之境地,他可以徐缓地、以亲切的风格讲“圈儿里的那些事”,说说“与顾琉琇教授相处的日子”,给叶蕾蕾、徐冰等人的艺术把把脉,谈谈版画家黄荣灿、雕塑家王维力、女油画家金高的创作经历……其实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在局限中发挥自由,而这些艺术家之所以较为成功,就是较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是“戴着镣铐跳舞”,也要力求实现“我做主”。好的艺术追求,不管植根于何时何地,总可以从荆棘中开出花来。

  人生轨迹的改变,让杨先让更加清醒独立,而他一直秉持的仍然是古典的风格。他坚持思考中国艺术向何处去的问题,这实质上也是对艺术家生存方式和精神价值的再思考。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