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2017年01月17日 11:15:49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孟宪实

  

  从文艺青年到青年学者的变化,在冯先生是可以预见的,但归属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则有诸多偶然性。如果家境足够殷实,冯先生很可能追随苏州美专前往苏州,那样在无锡国专里就不会出现冯先生的身影了。

  1920年开始创办的无锡国专,在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独树一帜,学生人数不多,但社会影响巨大。抗战时期,无锡国专转移到内地继续办学,如今抗战胜利,他们需要凯旋故里。而正苦于无学可上的冯先生,迎来了人生最隆重的一次高等教育。

  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他至今记得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和《杜甫》课,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观点的详细征引,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才能得出。王蘧常先生讲《庄子》,一个学期没有完成《逍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的,因为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秦汉史》,所有的史料几乎都能背出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不穷尽资料,就没有发言权——这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锡国专的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作序时,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在无锡国专,冯先生的另一个重大进步是在政治上,从积极分子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学生外围组织的一员,一步步向革命运动靠近。这个选择,从他的经历和出身上寻求解释并不难。他参加了无锡解放,奉命迎接解放军渡江,积极参军,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一步步参与到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过程中。这一段,口述史讲述得很仔细,先生的口气中,充满自豪感。

  

  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是刘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汇集了他一生著述的文集,名为《瓜饭楼丛稿》,用意还是如此。

  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让冯先生获得个人解放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总是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苦难不是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难免遇风雨,怕的是缺乏抗击风雨的精神。

  然而,冯先生这样的风雨人生,如今的学子是否还能理解?苦学,似乎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凡此等等,都是苦学的故事。用苦学克服人生苦难,这样的历史故事比比皆是,但是对于今人是否依然具有榜样作用?富裕起来的社会,饥寒已经逃离,读书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唯一难题。新知是乐趣,发现新知是乐趣,个人成长是乐趣,而这一切,都要从读书始。时代变了,读书哲学却不一定要变。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