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19世纪如何塑造了今日世界

2016年12月06日 14:58:01 浏览量: 来源:深圳晚报 作者:谭宇宏

  《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强朝晖 刘风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1月

  有意义地书写全球历史可以算作一种野心,幸运的是,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这部关于19世纪的著作成功了,《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全三卷)几乎每一页都提供了关于世界历史和特定国家的全球背景的新见解。

  从19世纪开始,人类现代史即将拉开序幕。这是一个重大政治理念汇聚的时代,是“科学化的时代,是铁路与工业的时代,是各大陆之间的大规模移民以及第一波经济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是民族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从世界史的角度描绘和剖析了这段历史,一个欧亚美非各大洲经历剧变与全球化诞生的时代。国际历史学会前主席于尔根·科卡称此书是“德国历史写作中的里程碑”,奥斯特哈默也因此被誉为“有关19世纪的布罗代尔”,甚至有专家认为,此书的覆盖范围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布罗代尔的著作,不仅是在地理上,还在概念上……中国人常说“以史为鉴”,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来理解,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记述了19世纪一整个世纪演变的多条变化线路,而正是这一世纪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前世界。

  虽然这本巨著取得了巨大认同,获奖多多。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奥斯特哈默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他的书目前有中文译本的也不多,但他本人却跟中国有长达40年的“交情”。

  奥斯特哈默在中文版序言中说,“近40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中国问题,尤其是中国的外交关系以及中国与西方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当我初次涉足世界史领域时,我所选择的入门课题涉及人类历史上地域最广、结构最复杂的政治体当中的两个:中华帝国和英帝国。我的博士论文选题,是这两大政治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关系。这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史课题。今天,即便我未能成为一位中国通,但我对中国的兴趣却丝毫未减。”

  从学术角度来讲,奥斯特哈默对中国历史编纂学传统也了解多多,“中国的历史编纂学传统乃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传统之一。其历史之悠久,唯有始于希腊的欧洲历史编纂学方能与之媲美。这一传统还包括,中国很早便着手就当时已知的世界进行历史写作。在1500年左右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这个‘世界’在欧洲人眼中当然也还不是那个圆圆的地球。它是由大帝国和大范围传播的宗教所构成的世界。由于中华帝国幅员辽阔,并与邻邦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建立了多层面的关系,因此中国历史学家很早便学会了从大的关联着眼进行研究。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同时也可以成为某个特定地域或地区的史学专家。”

  奥斯特哈默在写作此书时,刻意避免把“西方崛起”这一宏大命题置于书的核心位置。这也体现了近年出现的国际世界史编纂新潮流,它不是某个特定民族传统的延续,因此并不存在典型的德式、英式或美式世界史写作。这一新潮流最早应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世界史热潮,它是在人类对世界各地区历史的全面和高水平研究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这些研究最迟是随着西方殖民帝国的终结开始的。早在“全球化”成为妇孺皆知的流行词之前,世界历史学研究便已在全球得到了普及。

  本书的中文编译和出版历经重重波折,中文编辑推荐此书时有着更深的思虑:“随着全球史研究的深入,我们还没有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被视为经典的世界史书,所以引进翻译出版奥斯特哈默这部被视为后冷战时期最重要、正在成为经典的著作,对专业学者和一般读者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翻阅书稿,我觉得这是一本对于人们了解19世纪世界历史的很好的参考书,而且是不同于我们以往看过的或是留存的知识积累中有关世界历史的样式,会给我们很多新鲜的知识和认识。”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