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免疫》:有一种免疫叫信任

2016年11月04日 15:25:55 浏览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乐飞

l_221975_JF06-15S_4.jpg 

  [美]尤拉·比斯 著

  彭茂宇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即使经历了十月怀胎,在那一瞬,你依然会觉得没有做好准备。他(她)躺在小床上,小小的一团,软绵绵、柔若无骨,真的可以健康平安地长大吗?至少在这个小生命的初期阶段,你必须要保护他(她)规避所有可能的风险。

  有责任感的父母一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美国作家尤拉·比斯撰写《免疫》的出发点,就是初为人母的爱子情怀。

  婴幼儿需要疫苗接种,关于疫苗的安全问题,在很多妈妈的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一面是高高堆起的专业词汇,令人望而却步;一面是疫苗安全问题引发的群体心里恐慌,而中间地带则是各种漫天飞舞、真假难辨的信息。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自己以及他人的健康?面对疫苗,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信任,还是投出怀疑的一票?

  在《免疫》中,尤拉·比斯以一位妈妈的身份,热切地追踪着关于疫苗、免疫、接种等系列知识,探寻疫苗背后的那些历史人文故事。

  在书里,尤拉·比斯经常用自己的直觉询问“为什么”,这恰恰是《免疫》一书的独特之处。身为诗人和散文家的比斯,没有医学博士学位,也不是生物科技教授或者药物研发人员,甚至都不是专擅科学领域的作家,她拥有的,是怀中的一个新生儿、对子女健康事宜的拳拳之心,以及有逻辑思辨能力的头脑。她初为人母时,心知自己对科学和伪科学并无太强的判断力,于是化身为思考者和追问者,一再地问自己、问他人,并在慎重思考过后做出决定。

  尤拉·比斯每篇文章都从我们熟悉的育儿场景说起,而后思路逐步铺开。从神话传说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到科学世界中的“角鲨烯”、“硫柳汞”、“三氯生”的专业术语,到生活中的一张婴儿床垫、一个奶瓶、一次接种,再到疫苗由牛痘、人痘、糖果病毒免疫,再到今天相对成熟的专业疫苗,皆娓娓道来。

  她的探讨极有深度,不止于接种这一个对象,而常常从一个词语含义、一句稚子言语这样细小的一点一滴发散开去,最终落脚于社会、经济、宗教、政治等方面。她回溯了历史上疫苗的诞生,但并未对疫苗本身过多着墨,而是一直将镜头对着人——疫苗的发明者、接受者、受益者、受害者,以及良心反对者。

  作者要探寻的也并不仅仅是围绕着疫苗,同时也涵盖了信任、取舍、群体安全与个人免疫,科学的有限与无限等社会问题。尤拉·比斯指出,皮肤并非是我们身体的疆界,我们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未经接种的人,会受到其周围的人的保护,在那些接过种的身躯之间,疾病不能传播,免疫力看似个人账户,但同时也是公共信托基金”。

  《免疫》一书值得赞赏的是,真正涉及到科学、不可含糊的地方,尤拉·比斯会一再地确认信源,跟专家核实,不自创理论,不夸大理论,这一点已经赢过那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引人偏听偏信的人。不过,虽然数据引文都准确而有出处,但我却觉得那或许不是比斯最想传递的信息。我以为,比斯在书中一直试图建立的,是一种信任感,对科学的信任,以及对机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等等)的信任。

  另一方面,她不含糊地指出,《疫苗导致自闭症》那篇贻害无穷的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有缺陷,文中的结论并不确定,而作者安德鲁·韦克菲尔德也是利益相关人;写《疫苗之书》的“鲍勃医生”提出的另类接种时间表缺乏科学证据和实际操作性,对疫苗风险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也令人齿冷; 还有传播对疫苗的恐惧的约瑟夫·默可拉,其网站和默可拉天然健康中心如何从不实的信息中获利。

  如果能跟随比斯的思路读完此书,读者也会对科学多一分了解,而对伪科学多一分防备。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