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2016年11月03日 08:53:12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舒晋瑜
中华读书报:有哪些作品被改编成影视或其它剧种?看了《西江月》话剧和《爸爸爸》音乐剧的剧照,我也有些意外,这些作品被改编,是通过什么途径?
韩少功:荷兰MuziektheaterDeHelling改编音乐剧《爸爸爸》,是经过译者联系的,经过了我的授权。不过改编都是再创作,他们采用韩国的音乐素材,对于西方观众可能没什么,在我听来当然很有趣,也有莫名的陌生感。韩国乡景剧团改编《西江月》,在首尔市政厅演出,是刚好被我撞上了,事前完全不知道。现场效果应该说不错,编导既加入了电子视频手段,又加入了韩国传统的鼓乐,构成从头至尾的音乐背景,看得出用了不少心思。这都有效增强了表现力。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无论是《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或是《日夜书》这种思考,在不同的年代是否也有一些变化?
韩少功:当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变化在产生逼压,也是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在促成变焦。两种变化交错,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爸爸爸》加上语言哲学,才会有《马桥词典》。《马桥词典》加上中国的城镇化,才会有《山南水北》。正常的作家都在不断地做这种加法。写作就是吸收各种变化的过程,以便把感受积累做成一些“有意味的形式”,做出各种文字的形式感。
中华读书报:作为生于湖南的作家,您的笔下无数次出现过湖南的山山水水和平民百姓。您如何评价地域对作家的影响?
韩少功:一般人会注意作家笔下的民俗、风物、方言等等,那只是最表浅的层次。地域及其历史对作家的影响其实远不止这些。卡夫卡笔下有什么民俗?几乎没有。有什么方言?几乎没有。但他生长在波希米亚的犹太区,而中欧的排犹仇犹最厉害,基督徒们普遍认为犹太人应该对耶稣之死和欧洲的黑死病负责,就在他所在的街区,市政厅大楼上那四个塑像,其中犹太人代表最可恶的“贪婪”,其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卡夫卡退守于自我和孤绝,对国家绝望,对政治冷漠,其实有深深的“地域”印记。只是这一点很少被人们注意。
中华读书报: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不会觉得遗憾?
韩少功: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的。即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平常心。同行们都不容易,这是第一条。不用太多时间,哪怕只有一、二十年,人们记忆中就没有奖不奖了,只会看作品好不好,这是第二条。我也得过奖。得奖时多想想第二条,没获奖时多想想第一条,这就比较好办。
中华读书报:如果请韩老师自我评价在文坛中的地位,您会将哪个点确定为自己的坐标?在中国文坛中,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的价值?
韩少功:文学生态需要多样性,大家各干各的事,不必要互相看齐。中国是一个世俗化传统很强的社会,文学从来不缺烟火气,拿电视遥控器摁上一圈,你会发现一个个频道都充满着高分贝的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纸媒和网络上也差不多。这大概算不上什么错。但能不能更多关注精神的“上半部”,面对人和人性的一些难点,可能是我更有兴趣的工作。上要着天,要有哲学和美学的远望;下要着地,有老百姓真情实感的和泥带水——我最喜欢读的作品就是这种。至于写作,自己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谈不上什么“坐标”。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1揭秘!莎翁创作并非单枪匹马 17部剧作有...
- 2016-10-31《钓鱼的男孩》:传说中“所有时代写给...
- 2016-10-28王小波纪念版作品集出版:最好的纪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