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2016年11月03日 08:53:12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舒晋瑜

  中华读书报:《孤独中有无尽繁华》和《夜深人静》,收入了一些旧作,但是阅读时,不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迅速吸引我看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好小说。您对小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

  韩少功: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不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没有这一条,玩结构、堆情节、秀文体,就都成了空中楼阁,画鬼容易画人难。

  中华读书报:您是最重视文体探索的中国作家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您具有这样的探索精神?擅长在西方文学中汲取营养的作家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先锋作家,但是另外一些人,外语能力强的作家,比如您,似乎走得更远。

  韩少功:西方文学是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几乎都在学外语,都在做翻译,因此30年代至80年代的翻译质量总体上最高,使中国文学创作受益匪浅。但后来的情况有些变化。一是出版社热衷于抢档期,拼市场,粗制滥造者多。二是外语教学的应试化和功利化。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才子,词汇量不算小,语法点都精确,肯定能考出高分,但一旦离开课本,对很多寻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常常是一脸茫然。有一次我说到自己的知青经历,说“农村就是我的大学”,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博士竟然拒绝翻译,似乎觉得这句话不通。这样的人来做文学翻译,岂不可怕?我这里的意思是说,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眼下很多外语人才的文化修养不够。当年梁实秋建议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来翻译一本外国文学,支了一招,但眼下实行起来太难。

  中华读书报:能谈谈翻译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吗?据说当时很多出版社都拒绝出版?后来是什么机缘出版的?

  韩少功:当时主要是因为昆德拉没什么名气,相当一部分编辑只认名气,那就没办法了。后来作家出版社的白冰先生等力排众议,才接受了译稿。当时这本书在捷克还是“禁书”,外交部审读后,要求“内部出版”,要求“磨”掉一点敏感词句,以免影响对外关系。但不管怎么样,中国读者甚至比很多东欧国家读者更早读到这本书,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吧。去年我与这本书的法译者许均先生一起吃饭聊天。他说到国内好多同译一本书的,最后都不能见面了,像我们这样能一起吃饭的相当罕见。这也算是一个小“八卦”吧。谈到昆德拉在中国有这么多读者,有这么好的运气,我们都觉得有些意外。

  中华读书报:您经常直接阅读外国原著吗?这种优势是否体现在您的小说创作中?

  韩少功:以前读过英文版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海德格尔、索绪尔等,都不算“原著”,不过双语比较,会有很多乐趣和一些感悟。当然也读过毛姆、莱辛、福克纳、卡弗等英语作家,不过对自己的写作好像没有多少直接的作用。仅就语言而言,方块字的组合变化空间好像更大些。我读外文的时候,常常觉得这一句或这一段,用中文可以表达得更漂亮。这可能是我读书的坏毛病之一,时不时就挑剔一下。

  中华读书报:您的作品被翻译的情况如何?在和翻译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有印象深刻或有趣的故事吗?

  韩少功:碰上好翻译家是难得的幸运,比如英国的JuliaLover,到我所在的湖南乡下待过好几天,功课做得扎实,连一些乡间的农具、家具、物种都不放过,如果找不到相应的英文词,就让我画,就去现场看。因此她的《马桥词典》英译也是广受好评的。她在译序中提到,我一开始根本不相信她能译好这本书,建议她放弃。但实际结果是,后来好几位英美读者对我说,他们读下来几乎没感觉到这是本中国的书,可见已译出了无迹可求、出神入化的效果。当然,遇到好译者的概率并不高,尤其是中国作家,要碰上汉学家兼好作家的高人,真是难。有些人只是从英文本草草转译,也从不与作者沟通,甚至想当然地胡删乱改,天知道译成了什么样。违规的情况也有。有两、三位译者一直回避与我见面,因为他们曾协助出版社盗版,大概有点难为情。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