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瑞典老太太 为中国孩子讲汉字
84岁瑞典老太太 为中国孩子讲汉字
2016年09月21日 10:58:43 浏览量: 来源:深圳晚报 作者:
大家应该对北岛先生主编的“给孩子系列”印象深刻吧,继北岛《给孩子的诗》,北岛、李陀《给孩子的散文》,叶嘉莹《给孩子的古诗词》,黄永玉《给孩子的动物寓言》之后,如今该系列又多了一本《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与之前四部作品都是“中国学者为中国孩子所编著”不同,《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是84岁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为中国孩子写的书。
汉字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
1961年,林西莉第一次来到中国,就被汉字深深地吸引了。她早年曾师从著名汉语专家高本汉学习。林西莉第一次学习中文的经验是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留学,她发现教学方式就是老师不停地教、不停地重复,但从来不解释这个字有什么文化寓意。林西莉想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想知道汉字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
留学结束后,林西莉又数十次到中国访问。当她越深入学习汉字,越被汉字所反映的现实以及她并没有理解的一切所吸引。她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人们要在田野上并排种植各种不同的庄稼?为什么人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龙头”?为什么有几百万人在能够住进真正的房子的情况下仍然固执地住在山坡两旁的窑洞里?她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中国来,只为能搞明白汉字的一切。
抱着对汉字的热爱,林西莉在旅居亚洲和拉丁美洲之后回到瑞典,开始从事汉语教学。1971年起,林西莉开始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她以似乎永不枯竭的激情在黑板上、粉尘中进行着汉字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她发现,学生跟她过去完全一样——老师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讲授得越多,他们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当她同时也讲解这些汉字所来自的那个世界,讲述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车辆、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田野、山河、动物与植物时,效果就特别好。一旦逐个认识了汉字,它们不仅会成为理解书面文字的钥匙,而且也有助于了解这些文字被创造时的实际和今天中国的生活。
一个外国人 对汉字的追根问底
上世纪80年代末,林西莉在瑞典出版了《汉字王国》,这本书林西莉从1973年开始写,一直写到1988年才完稿。她研究的方式从汉字最早造字的样子开始:甲骨文、金文……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从小学汉字,觉得撇、捺都没有问题。但林西莉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出发,为什么要撇,为什么要捺,追根问底,直至最后弄清楚。
例如身体的“身”,甲骨文怎么写呢?是一个竖,一个源泉,一个点,底下一个小腿。林西莉认为,那个圆圈、小点里面有个小横,身子的身最早造的字是怀孕的妇女的形象,她还找到根据,说中国人现在怀孕的时候也有“她有身子了”的说法。林西莉就是这样一点点去弄清楚汉字的起源。
《汉字王国》讲的都是和人生活有关的中国人最早造的字。这些字从哪儿来的呢?就是中国人的房子,走的路,坐的船……汉字里面表现的是中国人的生活,讲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汉字王国》一书影响力巨大,已经翻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成为外国人学习汉字的“典范读本”。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