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清明上河图》都经历了哪些传奇故事?

2016年10月28日 16:37:36 浏览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吕军

  4. 第一次入宫和遭劫

  在现存的这幅《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能见到最早的是金代人张著的题跋,这样写道: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按:今山东省一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这是关于这幅画唯一流传下来的作者介绍。从中可以了解到,张择端乃北宋翰林院的翰林。

  与此相对照,明代著名的文人董其昌曾在其《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做了如此推断:“乃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传世者不一,以张择端所作为佳。”看来,当时的人们多半以为张择端是南宋人。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大画家,然而中国第一名画的作者,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除了寥寥这几条文字,史书上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他的其他作品流传下来。

  现在的人们,多半采信金人张著的第一手材料,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

  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作为翰林毕竟有接近皇帝的便利条件。据说张择端把这幅画献给了当时的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对这幅画的评价是什么,不知道。不过据说他用他著名的瘦金体,在画轴的开端上,写下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印上了双龙小印。

  倘果真如此,不但可以说明宋徽宗对这幅画的喜爱和重视,也可以确证这幅画的作者年代。但遗憾的是,现存的这幅画中,并没有宋徽宗的题名和印记。有人说,这可能是在数百年的流转中,遗失了。

  从金人张著题跋可以推测,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金兵破城以后,把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史称“靖康之变”。《清明上河图》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运到了金的首都燕京(现在的北京)。

  不过金朝统治者对这幅画卷兴趣不大,它第一次流落到了民间,并被官阶不很高的张著占有过,留下了这幅画上的第一段题跋。

  5. 第二次入宫后被调包

  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

  不过,元朝统治者喜欢“弯弓射大雕”,对书画这类雕虫小技并不太在乎,管理上也没那么上心,这就给鸡鸣狗盗之辈留了空子。

  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上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使了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位贵官。这位贵官后来被派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驻守,负责保管这幅画的家臣,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某保存了数年,因为家里窘迫,想得到一笔钱用,并且又听说这位贵官快要从真定回来了,害怕事情败露连累到自己,因此急急忙忙要找一个买主,将其秘密卖掉。恰好这时寓居北京的江西泰和人杨准,是个博雅好古之士,在京搜访古名家笔迹,得到这个消息,倾囊中所有,以重金买了下来。

  杨准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杨准不久即回到老家。画也随他到了南方。杨准得到这一作品,不胜自喜,第二年在家乡,就把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被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清晰地被记载了下来。

  元朝很快灭亡了,天子换了,而这幅《清明上河图》仍然在民间流传着。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