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提炼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 培育农村文化礼堂之魂

2017年03月26日 15:57:12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李旭

  作为乡村的文化地标,农民的精神家园,浙江省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落实营造了空间,为乡村集体记忆的呈现、乡村文脉的传承提供了平台。着眼于文化礼堂的宣教和传承两大基本功能,省委宣传部推动了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五进”农村文化礼堂,提出了育礼堂文化、育村风民风的内涵建设方向,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目标日益明确。但是,这些丰富的内容如何融合,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与乡风乡俗的传承如何结合,仍然是一个有待探索的课题。

  提炼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的必要性

  在浙江省已建的文化礼堂中都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观书写在礼堂的舞台或墙上的醒目位置,为什么还要提出一个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理由如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的需要

  工商为本的现代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基本上是陌生人社会,崇尚个体的自由权利、公平竞争,在利益纠纷中以法律为解决手段,法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但传统以农为本的乡村是熟人社会或半熟人社会,即便是那些因为征地拆迁不再务农的城中村,在聚居方式上也还基本是半熟人社会,人情往来、顾全面子的传统还有所保留,在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和方式上都应该与城市陌生人社会有所区别。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落实应该考虑到乡村社会的特殊性,把握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与乡村的传统和现实相结合,提炼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

  2.整合提升乡村教化资源的需要

  传统乡村有丰富的教化资源,如家训、族训、村规民约等等。通过文化礼堂建设这些传统资源得到了激活。家训、族训这些传统的乡村教化资源贴近当地百姓,相比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宣教更容易获得乡民的亲切认同感,但是它们毕竟来自传统,一般缺乏必要的现代内涵,而且多局限于家族认同,难以建构更广泛的村庄认同、国家认同。因此,家训、族训这类乡村传统的教化资源需要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形成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

  3.夯实礼堂文化、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

  在农村文化礼堂的精神内涵方面,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同志提出了“育礼堂文化”的要求。礼堂文化包括红色文化、礼仪文化和乡愁文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完整地体现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时代要求、传统根基和乡村底蕴。提炼和培育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可以倡导健康向上的乡愁文化,实现乡愁文化与红色文化、礼仪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农村的礼堂文化成为融合传统底蕴与时代要求、中央精神与乡村特色的有机整体。

  礼堂文化不只是展示在礼堂里的文化,文化礼堂建设不是孤立于乡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乡村治理之外的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礼堂的平台提炼和培育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化提供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的来源和应有内涵

  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的提炼应该体现广大农民群众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中国乡村深厚的耕读传统,体现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探索。它的来源应该包含以下方面:

  1.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

  我党建国以来的新农村建设分为两大阶段,土改及以后的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这两个时期分别有不同的建设经验。齐心合力干大事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些仍然是一笔宝贵遗产,是社会主义道路先进性的体现,需要通过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继承下来。这些好的经验都需要在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的提炼中总结继承。

  2.家训、族训、族谱

  中国的乡村在儒家文化的润泽下有非常深厚的耕读传统,建构了感恩天地、敬畏祖先、忠君守法、尊师尚贤的伦理世界。这类传统的伦理教诲在乡村的家训、族谱中有大量保存,通过文化礼堂建设得到了激活,将它们整理出来,就是乡村传统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在族谱中家训、族训之类的教诲与本族优秀人物的传记相互支撑,这种理与事相融的体例也值得在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的培育中继承发扬。

  3.村规民约

  我国古代就有乡约的传统,体现了乡村自治的精神。乡约与家训、族训不一样,家训、族训是长辈和祖先对后辈的嘱咐教训,限于一家一族之内,乡约则是乡人之间就乡村公共事务和秩序所订立的盟约,就性质上而言更具有主体性,在范围上也比族谱涵盖广,对参与订约的全体乡人都具有约束力。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部分村也制定了村规民约,如临安市湍口镇迎丰村的《村规民约》一共有五章:土地管理、村民权益;生态保护、森林资源;消防、食品、安全生产;学习、赡养、家风、民风;民主、奖惩。每一章下面又有若干条,一共五十条,俨然是一部村庄小宪法。这样的村规民约既体现了民主自治的现代村治精神,又保留了传统族规家训的教化内容,全面表达了有觉悟的现代村干部、村民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心和细致规划,可以作为提炼和培育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的范本。

  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的落实途径

  提炼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不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标新立异另搞新名堂,而是为了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落实,为了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价值观重在践行重在落实。借助文化礼堂建设的平台,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可以有如下落实途径:

  1.在礼仪活动和规章制度中落实

  抽象的价值观只有在具体的礼仪活动和规章制度中才能具体化、明确化,成为可见的行为。通过举办各种礼仪活动,文化礼堂作为礼仪空间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也有了践行的载体。如春耕礼、开茶礼等等可以体现敬天地的价值观,开蒙礼体现尊师重教的价值观,重阳敬老礼体现敬长辈睦亲朋的价值观,村干部就职礼体现民主法治的价值观,等等。除了礼仪活动外,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还应该在村规民约中得到体现,规范村规民约的制定,在新的家训、族训制定中也可以起范导的作用。

  2.在乡风评议和模范表彰中落实

  抽象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具体的人和事体现出来才能变得生动感人,成为可学习的模范。目前有些乡村通过文化礼堂的平台在进行好家风、村庄好人、村庄能人的评议,这些正是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这类评议、表彰可以根据践行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的需要广泛展开,如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模范表彰,勤劳致富能手的表彰,优秀村干部的推荐和表彰(可以通过文化礼堂理事会提名和组织),各种志愿者先进的表彰,尊师重教模范的表彰等等。

  3.在村干部、乡贤和村民的日常行为中落实

  村干部和新乡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带头实践者,他们的先进行为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引领者。社会主义乡村价值观也应该作为村干部遴选、新乡贤评议的参考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将不只是刻写在文化礼堂墙面上的抽象文字,而是通过以文化人的实践进入广大村民的心里、化入美丽乡村的风貌中。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