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媒体调查"乡村爱情":部分农民拿几十年积蓄结婚

2017年01月24日 17:49:17 浏览量: 来源:新华网 作者:

  被陈规陋习裹挟的“甜蜜负担”

  近年来,随着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结婚相互攀比、铺张浪费之风在一些农村地区也愈演愈烈。

  以彩礼为例,从早些年“见见面,六十六”“拉拉手,九十九”,逐渐上涨至“千里挑一(1001元)”“三家一起发(31800元)”,进而上涨至“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钞票、一千张100元钞票和若干张50元钞票)、“一动不动”(一辆汽车、一套楼房)、“三斤三两”(三斤三两重的100元钞票)等。

  社会学专家、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周孝正认为,农村婚嫁成本过高,背后是农村男多女少的人口现实,“嫁娶资源”失衡,必然带来对“稀少资源”身价的抬升。同时,也反映出部分农村贫困的现实,越是贫困地方的农民,越想通过索要“天价彩礼”一夜暴富。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说,农村高价结婚彩礼以及婚丧大操大办,不仅是社会风气问题,而且是影响农村社会总体稳定、阻碍农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大问题。大量存在的农村离婚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始作俑者多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另外,被婚礼严重透支的家庭经济让父母重新返贫,导致其在年迈体衰的境况下病无可医、老无所养。

  山东省临沂市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婚礼大操大办,其实多数群众表示自己并不情愿,这样做主要是怕被别人笑话、没面子,实属被不良习俗裹挟不得已而为之。其中,有79.7%的村民认为开展红事移风易俗工作非常必要;81.5%的村民表示,如果政府抓红事移风易俗工作愿意从自家开始;10.5%的村民认为党委政府抓这项工作不力。

  如何遏制“因婚致贫”“随礼返贫”

  不少专家认为,要想遏制部分农民“因婚致贫”“随礼返贫”,还需要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潜移默化地转变思想意识,通过倡导新事新办、健康婚礼、文明婚礼、节约婚礼、时尚婚礼,逐渐使新的婚姻风尚成为农村婚俗的主流。

  2016年,中央文明办把山东列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两个试点省份之一,整治红事铺张浪费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随后,山东广大农村地区纷纷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农村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会长和副会长,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整治红白事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

  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教授梁国楹等专家认为,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倡导“婚事新办”,“新”指的是现代文明、庄重节俭的新型婚礼,量力而行、合理适度的消费理念等。同时,相关各方要“把好四关”,即村委会把好“开登记介绍信关”、民政部门把好“结婚登记关”、婚庆公司把好“婚庆服务合同关”、红白理事会把好“婚礼举办关”。

  王忠武说,针对彩礼数额标准等问题,不应简单“一刀切”,还需广泛征求民意,多用“倡导”“反对”,少用“禁止”“处罚”,让移风易俗过程成为凝聚共识的过程。在具体婚嫁过程中,基层政府可“提倡简约定亲,反对天价彩礼”“提倡自己家业自己创,反对超出家庭承受能力”“提倡新式婚礼,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提倡礼轻情重,反对高额礼金”,逐步形成“婚事新办”的良好风气。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