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香港与故宫:穿越大半个中国的文化情缘

2017年01月13日 15:57:03 浏览量: 来源:新华社 作者:周雪婷

  翟健民珍惜每一次故宫珍藏来港展览的机会。他至今还记得2007年故宫珍宝《清明上河图》来港展览的场景:“排队的人从香港文化中心一直排到了尖沙咀码头,队伍望不到尽头。”

  故宫珍宝点燃的这份热情,也悄然在香港年轻人心中埋下了种子。出生于1995年的香港年轻人莫嘉杰第一次参观内地文物展看到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他说:“我当时年纪小,挤在人群中看那幅画却觉得看不够,心想要是每年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物珍品就好了。”

  2007年6月,记者在预展上观看即将公开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周磊摄

  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署与故宫博物院签订了《文化合作意向书》,开启了香港与故宫更为紧密的合作。合作项目包括合办大型文物展览、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以及博物馆专业人才培训。其中,每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受到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三年内超过42万观众前去参观。

  一次偶然的机会,香港商人许荣茂见到了前来香港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单霁翔的介绍下,许荣茂不仅了解了故宫的藏品,也知道了故宫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遇到的困难。他所在的世茂集团决定捐资8000万人民币用于“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

  2016年12月,故宫“建福榜”揭幕仪式在北京举行。由许荣茂(右3)担任董事局主席的世茂集团捐赠8000万元,

用于“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金良快摄

  许荣茂告诉记者,之前他大多是捐款给社会项目,这是他第一次为文物保护捐资,因为他越来越意识到文物保护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

  “我从小就对故宫怀有崇敬之情。”许荣茂说。30年前,当他第一次跟着旅行团来到故宫时,就被故宫宏伟的建筑和数不胜数的珍藏所震撼了。他当时就想,应该让故宫里面的中华文化瑰宝与更多的人见面,与子孙后代见面。

  在故宫博物院设立的铭记捐资机构和人士的“建福榜”中,还有其他来自香港的商人和机构。

  很多故宫的藏品也打上了香港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领导人就开始着手拯救和赎买故宫的文物,他们将目光放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汇集处香港。1951年,周恩来特意指示内地文物局组织特派专家组去香港,成功买下了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两幅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作品。

  此外,许多香港收藏家也将自己的藏品无偿捐给故宫。香港收藏家叶义先生将其收藏的81件罕见明清犀角雕刻艺术品捐给北京故宫博物院;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祥和杨永德也曾将自己的藏品捐给故宫。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