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景德镇的陶瓷故事

2016年12月26日 15:20:26 浏览量: 来源:人民网 作者:陆培法

  草鞋码头与“青花瓷”传说

  草鞋码头,是景德镇的另一个称呼,喻指从五湖四海来的制瓷技工。

  从其貌不扬的泥土到美丽得令人惊叹的瓷器,制瓷业需经历72道工序。在成型坯房中有数不胜数的从事瓶、缸、钵、罐等琢器生产的打杂工、码头工、装坯工。明清时代因为由厂主免费提供草鞋,他们也被称为“草鞋”。一句“耕且陶焉”,显示了当时这些人的身份变动。既是陶瓷工人,又是种田的农民。因为陶瓷,他们才走上了城镇的码头,走进了城镇的作坊;因为陶瓷,他们离开田野后仍然穿草鞋,一如在田野里奔波。

  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瓷器离不了泥土。这些工人离不了泥土与田野,而草鞋无意中又成了一种与土地相连的依据。

  一名装坯工(如果还兼做打杂工、码头工)、两名利坯工只需要提供一双草鞋;而一个打杂工、一个码头工、一个装坯工、4个利坯工,就是3双草鞋。精明的厂主比谁都会算计。如果想知道陶瓷厂的规模与生产能力,从草鞋数量就可以估计个八九不离十。如生产大件的琢器,或遇到工艺复杂的,则需配备6个利坯工。草鞋还演变成衡量生产能力的单位。

  利坯时,坯体湿度已干至七八分,非常不好用力,若掌握不好力度,坯体顷刻间就会化为齑粉,一切前功尽弃。利坯工有两道考验:一是面前的坯体必须修得均匀合适,厚薄有样;二是烧窑后无变形、破损。高明的利坯师傅,不仅会眼看,还会用耳朵听。他们能够通过指弹坯体发出的声音,来决定手下利刀的轻重,真有庖丁解牛的功夫和阵式。利坯工的工钱,要等二次考验后才能结算。

  可以说,从泥土到陶瓷,整个生产过程繁杂无比,真是步步惊心、处处谨慎,任何一个小小的环节都不能马虎,一点瑕疵都不能出现,处处都是对陶瓷工人的考验。扛坯工行走时,两手五指朝上托着坯板,长约6尺、宽约3寸的坯板上摆满了瓷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大器”,不能有丝毫闪失。因为一旦掉落就无法再用了。

  想象扛坯工穿着草鞋行走的情景,一定是走得非常小心,如同走在薄薄的瓷器之上。他们深知肩上的分量。听说,那时路上的人看到掉在地上的瓷坯,也不会去践踏,要等扛坯工回来时再捡回坯房。

  对于陶瓷,这些“草鞋”们付出的还有自己的生命。

  “青花瓷”传说中,当美丽的青花姑娘听说自己心爱的人想在瓷坯上直接画画,却苦于找不到颜料时,心急如焚,便找到开矿的舅舅,要求进山。女孩子进山,多有不便。但舅舅面对执拗的青花,不得不答应。在山里,青花忍饥受寒,从不放过任何犄角旮旯。几个月后,找到石料之时,窑倒舅舅亡、青花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青花以生命为代价寻找到的石料,真的可以在瓷坯上直接画画。她的恋人画后用高温焙烧,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成就了青花瓷的美丽。自此,一种代表这个小镇,甚至可以说代表中国的陶瓷出现了,“只供迩俗粗用”的景德镇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书中记载,那时景德镇的昌江码头“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人头攒动,船只穿梭。“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小镇“争渡者日夜不息”,竟有三百多条小弄堂。当时家家做瓷器,还成立了御器厂,“窑火通明两岸红”。泥、水、火完美结合,“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从昌江汇入大海,从东南沿海直通到了日本和朝鲜;还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达了非洲。郑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都带上了它。

  这些来自东方、来自小镇的器物,在海外令人称奇。以至于在西班牙,人们坚信瓷器能唤醒亡灵,成为国王、王后去世时必不可少的陪葬品。有些民族还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而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就源自小镇的历史名称——“昌南”。

  督陶官和珠山八友

  中国瓷器为什么能在明清形成一个高峰呢?主要跟当时的督陶官制度有关。督陶官,这一历史特有的称号,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展台上出现时,特别引人注目。

  当明朝政府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的时候,就派来了督陶官。此后的几百年间,有很多督陶官被派往景德镇,专门负责监督御用瓷器的生产。

  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是臧应选奉旨到景德镇督造官窑的时间。他原是工部郎中,也是自他开始,创下了以督陶官姓氏称窑的先例——臧窑。臧应选能开此先例,自然是由于他这段时间督造出的精美瓷器了。

  《景德镇陶录》“康熙年臧窑”条曰:“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可见臧窑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单色釉品种上,传世的康熙官窑器,除了鳝鱼黄、黄斑点之外,其他都能得到印证。

  臧窑还有青花五彩瓷,多仿造明代的精品,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气势,《景德镇陶录》记载臧氏曾得力于神助,才烧出如此精美的瓷器。总之,臧窑代表的是康熙朝前期景德镇陶瓷的烧造水平!

  在景德镇的历任督陶官中,清代唐英也是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浓重一笔的督陶官。唐英初到景德镇时对陶瓷是一窍不通,于是他就利用9个月的时间,拒绝了所有官场上的应酬,深入到坯房窑厂,和陶工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绘画,很快就熟悉了制瓷的各种工艺,由一个外行转变成内行。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务。他不仅对宫内瓷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亲自审定画样,甚至对于瓷器的烧制过程也极感兴趣。唐英就奉乾隆皇帝的旨意编纂了《陶冶图》,书稿图文并茂,详尽地展示了制瓷的全部工序,被后世誉为“集厂窑之大成”,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唐英虽然逝去已两个多世纪,但“玉山不颓清流在”,他对我国陶瓷事业所作的贡献,将永不磨灭。

  景德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随着清朝国力衰败,皇家御窑厂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

  “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其成员不止8人,都是御窑厂停烧以后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

  据悉,“珠山八友”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鼎盛于20世纪30年代,影响却超越了整个20世纪,并延续至今。其弟子、后裔今天仍活跃在陶瓷艺坛,在粉彩、青花、古彩、新彩、颜色釉及陶瓷雕塑诸多方面继往开来。

  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珠山八友的大量瓷板画,使景德镇的陶瓷彩绘装饰风格具有了新的面貌。

  今世书画名家在景德镇制作的素胎器物上,把釉土当纸墨创造,犹如在宣纸上作画,寻求一种大气磅礴的国画滋味,并融入书画家各自的艺术风格。经窑中施釉等十几道工序以后,在气窑内高达1480摄氏度的高温中接连烧制11小时,才变成美丽、亮堂、纯粹的青花瓷。因为受胎质、釉质、温度等许多条件影响,出窑后瓷器的精品率只有30%左右,所以一件白璧无瑕的瓷器艺术品亦是来之不易的,技术的复杂增添了它宝贵的存世价值。

  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到“珠山八友”时代,陶瓷技术与绘画艺术展现出一种新的结合。“珠山八友”对传统文人画与传统瓷艺兼容并蓄,将陶瓷的商品化与艺术化融为一体。他们各人的性情、履历、涵养、气质都有所不同,在挑选体裁、描写景象、体现技法等方面也各不相同,经过长时间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徐仲南的萧疏,邓碧珊的整齐,王琦的雄奇,何许人的荒寒,田鹤仙的朴茂,毕伯涛的隽永,汪野亭的苍润,王大凡的古雅,程意亭的瑰丽,刘雨岑的韶秀,堪称是奇光异彩,显现出“珠山八友”瓷画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而他们彼此沟通、彼此影响,又形成了大概一致的艺术基调,变成一种明显的时代风貌。他们的艺术寻求,突破了传统粉彩的审美特征和认识,他们的艺术观与审美理想,为陶瓷美学添加了新的审美范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