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的中国动画电影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不差钱的中国动画电影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6年12月07日 08:20:28 浏览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君娜
“不会讲故事”成国产动画硬伤
《大鱼海棠》等作品尽管票房不俗、制作精美,但也招来情节薄弱、仅有中国元素符号堆砌等批评,“不会讲故事”是观众的普遍感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动画艺术的“中国学派”曾为人所乐道。美影厂的黄金时期,《小蝌蚪找妈妈》 是水墨动画,《大闹天宫》《天书奇谭》是二维手绘动画,《阿凡提》 是木偶动画,《葫芦兄弟》则是剪纸动画。“中国学派”以鲜明的民族风格著称,不仅内容上取材自中国古代的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古典小说等,美术设计的创作灵感也直接来源于民间剪纸、皮影、水墨画等本土的传统艺术形式。
“之所以叫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因为除了二维动画外,还出现了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各种以美术为基础的片子。”钱建平还记得,美影厂第一任厂长特伟倡导的“动画要走中国民族文化的道路”。以《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为例,万籁鸣曾要求孙悟空兼具猴、神、人三者的特点。为塑造合适的孙悟空形象,剧组借鉴了许多京剧元素,不仅请来有“南猴王”之称的上海京剧团名角为大家讲戏,剧组的每个人还必须学会“翻云手”“舞花棍”等京剧表演招式。苦心钻研出的水墨动画拍摄技法至今仍是美影厂的独家“秘方”。
喜的是“中国学派”在动画史上的浓墨重彩,忧的是艺术传承的后继无力。不同于日漫、美漫有完整的发展体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日本二次元动画和美国三维动画的强烈冲击下,不论是观众审美习惯的培养,还是动漫创作技术的使用,都以这两者为主流,中国动画艺术逐渐没了传承。
近两年在院线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虽然在数量、主题、乃至表达形式上都有了显著进步,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国产动画电影或师法日漫、或师法美漫,或中外混搭,但最终的口碑、成效都难有爆款。如《昆塔》《青蛙王国》等效仿美国类型片,创作老少咸宜的全年龄动漫,但在国内总体反响平平;《魁拔》则效仿日漫,但原定的五部曲计划因票房不理想而终止。《大鱼海棠》等作品走在探索“国漫”的道路上,尽管票房不俗、制作精美,但也招来故事情节薄弱、人物形象扁平化、仅有中国元素的符号堆砌等批评,“不会讲故事”是广大观众对国产影片的普遍感受。
此外,中国动画电影另一个被诟病的是“低幼化”。《喜羊羊与灰太狼》以及《熊出没》系列向来是动画电影中的大IP(知识产权),而从今年上映的《泰迪熊之玩具大战》《糖果世界大冒险》等动画电影的片名就可以看出,以低幼观众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动画电影格局仍未改变。在“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聂伟看来,定位“低幼”市场这一做法本身并无对错,中国的动画电影也不一定每部都要面向全年龄段,但目前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分众化现象已经很明显,动画分众市场的定位意识也需更加清晰,也就是说,动画电影不可只有“低幼”,动画电影市场正呼唤更多分众作品。
近些年来,中国动画电影数量迅速飙升,每年约有30部至50部动画电影上映,但除《大鱼海棠》外,其余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极少过亿元,口碑、讨论度、知名度平平,票房千万级以下的居多。
钱建平说,中国动画电影的体量已经居世界前列,但市场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动画片质量的提升,“中国对于本土动画诉求很大,中国动画市场起来后,动画人还没有准备好。”与上世纪美影厂面临的挑战不同,当下中国的动画环境已不缺资金、不缺市场,剩下的就是怎么“讲好中国故事”了。
讲故事从融入“中国基因”开始
如果说今天的中国动画要去寻找自己的原创,或者进一步明确国产动画专业属性的话,其实应从技术借鉴转向技术自觉、文化自觉。
2015年暑期档,《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近10亿元的票房成绩夺得国内动画电影桂冠,引爆国产动画电影行情。今年,国产动画电影依旧热度不减,7月上映的《大鱼海棠》长期占据话题榜,累计票房近5.7亿元。
国产动画电影要发展,归根结底在于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风格。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才是中国好故事?取材传统故事当然是条重要路径。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和《金猴降妖》改编自《西游记》,《天书奇谭》改编自《平妖传》,《哪吒闹海》则来自《封神演义》,传统文化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土壤。
过去,这些传统题材的中国故事留存在观众的脑海中,成为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不过,钱建平提出,如果今天只是把美影厂的东西,按照以前的方式再现的话,就不一定行得通了,“大家记忆中的美影厂,是文化消费极少的时代,那个年代没有美国动画、日本动画,是只看自己原产动画片的年代,所以那个年代的美好记忆不一定适合当下。”聂伟表示,“70后乃至更年轻的观众大多是吃着混杂文化的精神粮食长大的,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里成长起来。”观众对动画电影的审美趣味已受到日漫、美漫、国漫的共同改造。钱建平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应立足当下,“所讲的人物关系、人物情感,一定是当下的人碰到的事情。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真人电影,都要和当下现实题材有关。”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对动画创作技术的反思。全球化时代,向别国学习先进动画技术无可厚非,这也是动画电影创作必然要走的路。“技术本身有文化属性,国内不少后期制作的特效师,基本都在学习使用美国主流技术,使用的软件显然不是中国造的。”聂伟提醒,“当欧美动画设计者使用这些软件进行角色建模时,一定是按照西方主流文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来展开的。”对动画电影而言,当下的问题已不再是无先进技术可用,而是如何反思动画技术的使用。“如果说今天的中国动画要去寻找自己的原创,或进一步明确国产动画专业属性的话,其实应从技术借鉴转向技术自觉和文化自觉。”
在聂伟看来,从便利性考虑,使用国外的专业技术无可厚非,但使用时也要从细节处做插件,打补丁。“比如美国动漫人物的笑,都是满嘴露牙大笑; 又或者受到惊吓就很夸张地往后弹跳,这些角色特征有时不一定符合中国文化中含蓄、内敛的人物性格塑造。因此,在角色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做些有意识的技术微调。这种技术微调的背后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自觉性,只要植入这个基因点,就会慢慢发生作用。讲述‘中国故事’从融入‘中国基因’开始。”
“中国动漫要有自己的动画语言。”钱建平建议,未来或可尝试依托日本的专业技术团队,讲中国的故事,呈现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风格。“我们要回过头来仔细挖掘中国美术的魅力,这是我们打造新时代‘国漫’的基础。”
“讲好中国故事是最高目标。今天一部分国产动画故事,看上去很像不同技术模块的拼凑和演练,缺乏把这些技术要件整合到故事中的适配性和均衡感。”聂伟认为,中国不缺能快速上手的动画师,眼下最缺的还是一大批有自我文化要求和深层技术反思能力的工匠。聂伟认为,随着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各国重新站在动漫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业界最近常讲的 ‘弯道超车’ 是一个选项,而寻找新的起跑点则是另一个选项。去年开始,《捉妖记》《九层妖塔》 等一批国产大片都在做同名游戏,一种新的‘影游联动’成为可能。新技术创造了动漫行业新的发展契机,国产动漫也因此有机会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与同行竞业者共同讨论产业规则和技术指标。”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2-05京华时报:《红楼梦》拍电影会是块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