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16兰亭书法社双年展,“融合”汉字古与今、灵与美

泼墨西湖烟雨间

2016年11月26日 13:46:09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刘慧

zjrb2016112500017v03b002.jpg

  走进展厅,那片散发着墨香的茂林修竹,仿佛把我们带回到永和九年。东晋风流人物早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却让我们在今天享受着久远的文化恩惠。

  西子湖畔 水墨交融

  多么美妙,无以言表——1600多年来,那流芳百世的《兰亭集序》之美,在此时只能是一种想象,一种向往。

  卷轴,展之有道;气韵,起伏延绵……

  在江南舒展的水韵中,在西湖飘逸的笔墨间,11月16日,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融合——2016兰亭书法社双年展”在浙江美术馆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观众纷至踏来。

  兰亭,中国书法之图腾;兰社,中国书法者之家。

  就在兰亭胜地,西泠故土江南,年轻的兰亭书法社正发挥浙江书法高地的优势,凝聚力量,赋予“兰亭”两字以新韵。

  以兰亭之名义,以书法之力量,“融合——2016兰亭书法社双年展”共展出112位来自全国各地书法家的112件书法作品。从传统篆书到融入西方绘画、设计等抽象元素的现代作品,从年轻的80后到90多岁的老书法家,从专业书法家到书法爱好者,这些作品展现着书者怎样的人格和精神?

  展厅里,行、草、篆、楷、隶书有机地将历史气象与生命气息交融,让观者直面作品雄阔气象的同时,还获得纵心奔放、恣意豪迈的精神体验。

  展厅里,笔走龙蛇,势如卷云,气贯长虹,纸面生风。那或长或短的作品,向观众们展示的是书法家们人我两忘书写的状态,笔墨留下愈发感兴的痕迹。

  “我喜爱书法,因为在书法中我发现了自我。宇宙人生的玄奥与困惑,在毛笔提按的线条律动中,得到了印证与解脱。山川湖海是造物的大块文章,而书法就是万物之灵的雪泥鸿爪。”兰亭书法社社长王冬龄表示。王冬龄的书法别具一格,他早已将中国书法的写意精神,融入了自己的生活。

  而将“原始的晋人书迹”融入“二王”书法的创作,已成为赵雁君创作实践的基本程式。赵雁君承续了倪元璐、陈老莲、徐渭等山阴书家们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因此,“为己所用,恰恰是我把握经典、承继传统的一个理念,风格的融合与提炼是我之于书法的艺术追求与目标。”

  人们看到,鲍贤伦书法无疑是独特的——或肃穆正大,或厚重古朴,既合于古,亦适于今。其个性建立在对书法本体的独特领会和对书法史迹独到解读的基础上。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述其书作的特征,无疑“古”字足矣。从书体的角度来说,鲍贤伦以汉隶作基,由汉入秦,以古隶为乡,完成了成功跨越。

  再欣赏蒋频书法,五体俱佳,犹以行草篆隶见长。篆隶直追秦书汉简,又以汉简笔画运用最妙。他的点划中锋直取,不波不媚,如锥划沙,力透纸背。篆隶中隐约可见石鼓钟鼎笔意,刚性十足,使其平添几分奇趣,又透出许多金石气息。

  了解白砥书法的同道都知道,他30年书法探索的历程,可用一字概之:变。即每创作一件作品,须由内而外皆富新意,因而要求书法家时刻沉浸于探索与创造中。除此之外,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需要书写者把触角伸向古人,以汲取营养,最终突破“旧我”而达“新我”。

  这似乎都暗合本届兰亭书法社双年展的主题——融合。在书法面前,无论年龄、身份、爱好、知识背景差距多大,大家融合在一起,共同体现出一份对中国文化的虔诚态度。

  恰如,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书写的贺词一样,表达了他对兰社的敬意:气合神融一笔收,天高兰社又逢秋。惊观满壁云烟起,胜日携君更上楼。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