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媒体人跨界,打造不一样的“海昏侯”

2016年11月18日 11:04:21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胡笛 江晨

  一场媒体人的跨界

fcb7628.jpg

  记者(右)与《海昏侯》主创人员交谈。  李建  摄

  年轻,是东方星空这个刚组建的小团队一大特点,主力团队都是80、90后,八成人员都是第一次参与舞台剧项目,不少人刚毕业不久。
  “他们都很具有年轻人的责任感和热情,不管是宣发、编剧参与、制作统筹、海报物料设计等等,都特别新锐,语言都很新。”叶恒珊面对新的团队,充满信心。

  而另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部剧的导演、编剧、制作人甚至主题曲作者,都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媒体人。可以说,《海昏候》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戏剧跨界合作的首秀,同时也为媒体融合发展探索了另一种路径。

fd19e76.jpg

                                  采访导演(左)  李建 摄
  来自新疆的王熙旸研究生学的是中国美院装置艺术专业,曾供职于浙江在线。她热爱话剧,曾参演过报社团委导演的话剧《深夜食堂》、《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因为海昏候,她“转型”做起了导演。
  首次担当舞台剧制作人的叶恒珊,说起这个新工作,她用两个字概括:磨人。从项目预算、立项、出品合同、舞美灯光服化设计等演职人员合同、剧本进度管理、调配人员、舞台细节等等,都要一一过问,工作繁杂琐碎却又不能懈怠。“其实我大学读的是影视文学,毕业后进入集团,跑过社会新闻线,长期关注弱势群体,又跟过五年BAT,开过个人财经专栏,后来加入传媒梦工场,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分析和新媒体战略研究,也牵头过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的分赛。今年3月,我又进入东方星空数娱筹建团队,回到了影视专业。”
  编剧张玲玲原来是《浙商》杂志的首席记者,后来加盟东方星空数娱,有了这部原创话剧的历练,她对新岗位也更有信心了:“媒体人转做编剧其实是比较自然的事情,采访经历会带来相对丰富的去旁观他人生活的机会,也能够很好地描摹各色人物,两者都属于写作范畴,很多国内外一线编剧早期都曾从事记者行业。”

f81ba11.jpg

                              主创人员合影
  《海昏候》的音乐制作也没有借用外力,而是起用钱江晚报文艺部记者陈宇浩。这位早就进行了跨界尝试的“创作型歌手”记者为《海昏候》专门创作了主题歌《被狂想抱紧的人》:“想得太多,输赢与谁来共谋;定律太烦,有王炸也难解咒……”主题曲中的昆曲唱白,他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请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表演昆曲的曾杰来配唱。一手拿着吉他,一手拿着手提电脑,陈宇浩在《海昏侯》演出当天的模样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不仅在现场自弹自唱由他创作的主题曲,还给钱江晚报采写了最新鲜生动的现场报道。

  “从相对低成本的舞台剧入手来孕育孵化IP,更符合当下的互联网思维。”叶恒珊表示,把话剧作为IP的试金石,通过与观众的实时联动,来检验“海昏侯”这一题材是否具有长期培育和深入挖掘的价值,这也是东方星空数字娱乐有限公司启动这一项目的初衷。接下来,公司还将考虑通过舞台剧与影视、游戏等产品联动,试图撬动整条IP产业链。

  目前,浙报传媒正在持续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东方星空数娱、边锋平台、唐人影视、爱阅读等项目组成的原创IP方阵,正快速形成协同效应,原创IP平台将进一步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