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受资本追捧咸鱼翻身?创作和市场很难兼顾
编剧受资本追捧咸鱼翻身?创作和市场很难兼顾
2016年11月10日 12:24:03 浏览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本质
顶尖编剧垄断行业资源
事实上,资本热烈追捧的是行业内的顶尖编剧,但这类编剧数量不多,且无不有成功作品撑台面。派乐传媒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永琛从事编剧行业十几年,创作过《像雾像雨又像风》《京华烟云》《末代皇妃》等知名影视剧作品;而束焕作为业内最著名的喜剧编剧,早期不仅有《我爱我家》这样的经典,近年还创作了《人再囧途之泰囧》《港囧》等卖座影片,更是引来资本青睐。
在业务上,知名编剧的公司也从单纯为各大影视公司提供剧本,逐渐发展成“剧本+参投”或“剧本+主投主控”的经营模式。张永琛透露,目前主投及参投影视项目,已成为派乐传媒最大的盈利渠道,同时派乐也在影视制作及发行、艺人经纪等方面有所运作,慢慢形成了一套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
跟过去相比,编剧的话语权如今在整体上有所增加,但余飞仍然直言不讳地指出,顶尖编剧可以调动的资源很多,但占整个行业大部分的中间层编剧,依然很弱势。束焕也坦言,一般的编剧还是没有什么话语权,“一定要身兼出品人或者制片人才行。然而,放眼望去,真正有能力树立个人品牌、进行独立资本运作的编剧可谓凤毛麟角。其实,上千名成熟但不知名的编剧,以及尚未成熟的基层编剧,组成了这个行业的中流砥柱。”
有业内人士表示,要改变当下少数大编剧赢家通吃的局面,确立一套成熟完善的编剧培养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公司在做相关的工作,如星易和影视举办的星引力编剧计划,编剧帮定期举办的线上线下培训,以及云莱坞正在进行的中国新编剧大赛等,就是帮助不知名的编剧脱颖而出。
担忧
很难兼顾创作和市场
虽然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编剧行业,但有人一语道出这一行的尴尬:在影视工业的产业链中,大家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编剧作为一个工种,还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尝试去做制片人、出品人,做着码字的活儿,操着资方的心。
从原先开办编剧工作室,到如今开办影视公司,变身为出品人的束焕感慨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考虑整个产业链,“以前写东西,别人给你提要求,我只需要对一个好故事负责,现在要考虑演员搭配、预算、拍摄细节甚至宣发环节。”比如束焕担任了王宝强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的出品人,这让他在写剧本的时候,很自觉地就会把制作层面的东西考虑进去。
而团队作战写剧本,也成了现在不少编剧公司的通行做法。派乐传媒签约了23个编剧工作室,拥有100余名成熟编剧,由一名首席编剧带领三名左右的编剧团队分工作战,分别撰写大纲、搜集资料、人物台词和剧情,平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即可完成一个剧本项目。但在余飞看来,流水线式作战看似高效,但编剧工作很复杂,整个计划若规划不当,也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实际上,尽管已身为一家公司的掌舵人,但束焕依然把自己定位为职业编剧,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创作上,把商务的事情交给经纪人去打理。他也坦言自己也挺害怕编剧有商业头脑,“编剧最该做的就是沉浸在创作世界里,特别有商业头脑的不如转型去做制片人,能兼顾市场与创作的编剧,真的需要脑容量特别大。”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8评论:不重编剧是短视逐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