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受资本追捧咸鱼翻身?创作和市场很难兼顾
编剧受资本追捧咸鱼翻身?创作和市场很难兼顾
2016年11月10日 12:24:03 浏览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近日,业内较早组织编剧群体进行集约化创作的派乐传媒,获得芒果文创过亿元A轮融资。这一消息颇令人关注,有人甚至说,曾经在行业内最没有话语权的编剧,如今要乘资本之风咸鱼翻身了。
业内稍有影响力的编剧工作室或公司,如今都有资本密切关注。在前不久的首届编剧脱口秀大赛上,束焕、汪海林、余飞三位知名编剧的头衔,分别变成升维传媒董事长、喜多瑞传媒董事长和悠闲影视传媒董事长。正被资本追逐的编剧行业,貌似开始变得风光,其实编剧们仍然心情忐忑。
初心
不为圈钱只想保护作品
在投资人、制片人、编剧、导演、明星等组成的影视制作链条中,编剧一向被视为弱势群体。中国编剧群体既没有完善的编剧工会体制,也没有健全的行业规则,“新人入行难、权益无保障”是制约编剧行业发展的难题。
汪海林、石康、闫刚等20位编剧最初发起成立喜多瑞传媒,并不是为了融资圈钱。担任董事长的汪海林在公司成立时,搬出编剧的“老祖宗”来激励伙伴:“莎士比亚拥有自己的剧场,身兼剧场编剧、演员和股东;关汉卿与编剧白朴、杨献之、岳伯川等成立了‘玉京书会’。”他还直言:“喜多瑞与其说是公司,不如说是一个编剧共同体,旨在帮助编剧实现对自己作品的掌控权。”
外行的资方干涉内行的编剧,在行业内屡见不鲜。编剧余飞感慨:“编剧和资方合作,最害怕的就是该干什么的时候不让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时候让你干什么。”合众睿客创始人应萝佳介绍,大部分编剧成立公司,主要目的首先是保护自己的作品,不想在创作中任由不专业的资方宰割,然后才是分享自己作品的未来收益。她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作品就像是一个孩子,你能从头到尾陪着它长大,而不是生完就被抱走了。”
事实上,不少知名编剧仍对资本化运作保持警惕。汪海林强调,喜多瑞一直不愿意按照资本的逻辑去发展,“我们拒绝了几次并购和资本介入,原因是我们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戏,编剧成立公司,如果变成排队让人挑选干活儿,那就很可悲了。我们不是加工厂,而是一群发明家。”不过,他也透露,愿意尊重编剧的资本,这两年开始多了起来。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08评论:不重编剧是短视逐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