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墙最多”变为“桥最多” 北京城经历了什么?
由“墙最多”变为“桥最多” 北京城经历了什么?
2016年10月25日 10:42:51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赵大年
四合院的门窗对着门窗,好比一家人脸对脸地围着方桌吃饭,和和美美;但是长幼尊卑,等级森严。它是封建大家庭伦理道德的外壳。
恭王府(资料图)
上世纪20年代,冯玉祥的大兵把末代皇帝逐出紫禁城。民国迁都南京,高官衙门迁走了,封建大家庭纷纷解体。王府官邸由学校、医院、机关占用,故宫、天坛、社稷坛、颐和园等三十余处皇家苑囿改为公园,小家庭和教职员的小康之家占据四合院,“天棚鱼缸石榴树,厨子洋车胖丫头”。天棚是夏天遮阳的;洋车是拉包月的人力车,一如“骆驼祥子”;西山的骆驼送煤,井坊的水车送水。这大概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四合院生活最舒适的短暂一页。
社会急剧变迁,北京城建筑的方方面面都不适应了。尤其是交通闭塞,车马处处碰壁。民国时期已增设和平门、东便门、西便门、复兴门、建国门,其实没有城门,只是豁口通道。拆除天安门前“小广场”的围墙和狭长甬道,打通了东、西长安街。皇城的东墙、西墙拆除后,留下了皇城根的地名。
长安街(资料图)
新中国定都北京,上世纪50年代规划布局“十大建筑”,天安门北面重点保护世界最大的皇宫建筑群。南面扩建宏大的广场,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长安街是东西交通大动脉,沿线的火车站,民族文化宫,电报大楼,军事博物馆等新建筑一律不要围墙,周边还拓宽了道路。
上世纪60年代,基建工程兵拆除城墙,只保留了紫禁城,皇城的南、北宫墙,正阳门和箭楼,德胜门,广渠门。
是否应该多保留一些城墙城楼呢?旅游业大发展时,北京人后悔了,投巨资重建永定门。发现广渠门边还残留着一段破城墙,如获至宝,赶紧动员市民“献金砖、献爱心”,把散落民间铺路盖房的、敲击有金属声的城砖收集起来,恢复了一处“明城墙遗址公园”。
三元桥(资料图)
为消除十字路口车马拥堵,1972年修建了复兴门立交桥,此后三元桥、四元桥、西直门立交桥数不胜数。改革开放后,北京“一夜之间”变为汽车城,“车如流水必修路,有路就有立交桥”。桥的功能就是通达,桥的意愿就是超越。敝人有幸,亲见了北京城由“墙最多”变为“桥最多”的现代大都市。条条大路通北京。今日北京是立体交通中心:航空线路联世界,地下铁道织成网,高速公路通边疆,高铁里程冠全球。您可曾留意,京沪高速铁路的列车,竟然有百分之八十的路程奔驰在高架桥上!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22去南宋皇城小镇感受宋韵
- 2016-09-26每日电讯:文物保护岂能“自毁长城”
- 2016-09-20美丽墙画添活力
- 2016-09-01运河清洁 美化家园
- 2016-08-16杭州:商场里欣赏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