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上海十月底前关闭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再见,胶片电影

2016年09月29日 15:48:58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陈晨 薛松

  胶片退出历史舞台,胶片的美学不会消失

  《长江图》剧照

  如果今天开始拍《长江图》,恐怕杨超和李屏宾也不会选择胶片。

  “今天的数字拍摄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实现胶片的效果。但在2012年那会儿,胶片所能呈现的明暗过渡的层次,它的敏感度,是数字达不到的。”

  对于老工艺和传统技术的消失,杨超说:“会有一点情感上的怀念,但谈不上伤感。数字已经完全可以达到胶片的质感,反而带来了更多的便捷。胶片介质的消失是健康、自然和顺理成章的。”

  杨超认为,胶片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胶片的美学不会消失。那种多层次、复合的、缓慢变化的质感以及美学的观念,会在数字的自由度中继续保留下来。数字带来的自由度并不会影响美学。对于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创作者来说,数字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可能性。因为技术是没有止境的,而美学是一种限制。影像创作者找到自己的角度,找到自己的美学表达观念,就不会被技术伤害到。

  虽然胶片的生产停止了,但至少在今日,胶片仍有其无法取代的优势。

  《长江图》导演杨超在拍摄现场的工作照。

  首先,在数据保存管理方面,如果是一部常规时长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要用数字技术保存的话,需要15TB至120TB的储存空间。除了对空间需求巨大之外,存储技术仍不够成熟也是重要的难题。目前,一旦存储设备损坏,数据就会丢失。但胶片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胶片除了是拍摄格式也是储存格式,而且正常情况下常规的胶卷可以保存数百年。

  而胶片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成像方面。胶片能够更加细腻真实地体现被摄场景的细节和氛围。虽然有朝一日,数字技术一定会超越胶片。但目前胶片除了人们最常提到的颗粒感属性之外,依旧“凌驾”于数码之上的几个属性包括:宽容度、随机像素、色彩、光线变化、影调等。胶片包容的程度要比数码高。

  拥有这些优势的胶片,虽然在快速发展的国内电影市场因为其不便性已经逐渐销声匿迹,但在已经成熟的国外电影市场仍有一席之地。

  如今在国外,胶片仍然有自己的一方乐土,还是有不少商业大片依旧使用胶片拍摄。昆汀·塔伦蒂诺和克里斯托弗·诺兰两位极具个性的导演都是胶片的坚决拥护者。而且他们坚决只用高规格胶片拍摄电影。

  诺兰使用65毫米IMAX胶片拍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盗梦空间》与《星际穿越》,并以70毫米IMAX胶片格式上映。昆汀使用潘那维申超70毫米摄影机和65毫米胶片拍摄《八恶人》,并以70毫米胶片放映。

  《盗梦空间》海报

  《八恶人》海报

  在他们看来,胶片不仅是一份情结。相比用数字去模拟“胶片质感”,不如用真正的胶片来摄制、放映。正如昆汀·塔伦蒂诺所言“电影若不能以35毫米的胶片形式呈现,那人们不过是在电影院中看电视。”

  诺兰、J·J·艾布拉姆斯、昆汀·塔伦蒂诺对胶片技术的延续做出了实际的努力。他们与同自己合作紧密的大片厂进行谈判,要求片厂每年购入一定数量的电影胶片用于拍摄,以维系胶片技术的生命力。

  此外,国外的胶片修复也有很大的市场,这也为胶片技术的延续增加了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