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故事到好IP有多远 ?
从好故事到好IP有多远 ?
透视网络文学IP
2016年09月15日 14:13:12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记者 张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观众熟悉的《教父》《乱世佳人》《辛德勒的名单》《飞越疯人院》《阿甘正传》等国外知名影片,均改编自文学作品。在国内,《西游记》《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金粉世家》等著作也先后登上了大小荧幕。
同样是叙事,文学与影视,相互依托,早已是惯例。
网络文学:从边缘到中心
新千年到来之前,中国步入了互联网时代。由于天然属性适合文学自由表达的内在要求,低门槛、高覆盖的互联网与大众文学一拍即合,迅速地成长为了文学产品的主要消费渠道。
从1998年台湾蔡智恒(痞子蔡)在BBS上连载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大陆迅速传播算起,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已经18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网络文学被认为是“文化快餐”,“作品海量,鱼龙混杂。写手众多,高手寥寥。商业模式,唯利是图”,难以被主流文坛所接受。
如果说网络文学是在非议中生根发芽,那么,如今它已经枝繁叶茂。
1.5亿字,大约是目前网络文学每天更新的数字,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大中型出版社一年出书的总字数。今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达到3.08亿,相比2015年12月,这一数字又增加了1085万,占网民总体的43.3%。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网民都在接触网络文学。
知名网络作家,《仙剑奇侠传》的作者管平潮说:“不要把我们网络作家看成革命者,我们都是看传统文学长大的人。网络文学并不都是快餐文学,很low的打怪升级。我们也会从传统文学里面吸收优秀文化。”
经过十几年的市场淘汰和口碑积累,今天,网络文学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非主流”了,它与传统文坛的关系,也悄悄发生着变化。
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曹启文,同时也兼任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他说:“不要把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截然地割裂开来,两者相互比较、相融碰撞,才能促成共同的进步。”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周小平和花千芳作为网络作家代表,与莫言、王蒙、范曾等文艺界名人一同出席,这是网络作家第一次参加中央文艺座谈。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其中指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加强文艺阵地建设,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这是第一次把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网络文艺”作为一个概念,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正面提及。
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作为文学大省的浙江,这里涌现了《欢乐颂》《盗墓笔记》《甄嬛传》《芈月传》等多部经典网络文学作品,更云集了南派三叔、流潋紫、烽火戏诸侯、蒋胜男等一批被称为业界“大神”的知名网络作家,这构成了中国网络文学的“浙江现象”。
2014年1月7日,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家省级网络作协。
浙江省网络作协第一届主席团
“经济发达,技术要素完备,更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些都是浙江的先发优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夏烈这样说。
记者从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了解到,目前协会已经拥有省级会员193人,而放眼浙江省、市、县三级网络作家协会,这一数字达到900余人。
曹启文说:“网络作协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网络作家的家园。过去网络作家们就是电脑上的一串ID,大神们在市场上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他们也需要现实中的归属感,荣誉感。他们不仅是写手,更是作家,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协会通过服务,如评奖评论、体验生活、职称评定、行业推介等增强向心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今年年初,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的全面实施繁荣文艺七大工程中,“实施网络文艺发展工程,打造全国网络文艺重镇”赫然在列。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动漫等一批新兴文艺类型成为了浙江省的重点发展对象,“网络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双年奖”这些网络文学关键词更被点名提到。
网络文学IP:“野蛮生长”
近两年来,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崛起,还有一个词备受追捧:“IP”。
IP,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直译为“知识产权”。
IP的存在方式很多元,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某一个形象,运营成功的IP可以在漫画、小说、电影、玩具、手游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转换。这不算是一个新词,只是适应了当下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环境,这个概念才迅速“走红”,其速度之快,让许多业内人士咋舌,夏烈就说:“不到两年时间,所有人都在谈IP,好像网络文学已经离不开IP。”
在国外,从孵化到影视、游戏再到周边衍生产品,如何利用IP、怎么用好IP早已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迪士尼便是运作IP的高手,自1929年米老鼠的形象出现后,通过角色授权,米老鼠和公主们为迪士尼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在所有的IP产业链当中,IP影视又是走在最前面的。有媒体统计,2016年至今,超过110部网络小说售出影视改编版权。
互联网时代,作为泛娱乐IP产业链的前端,一个热门网文IP突显出了它的市场掌控力,它是粉丝经济学的宠儿:在一个个追文的不眠之夜里,是粉丝们用一个起点币一个起点币把它选出来的;很多的情节走向,甚至是粉丝们在讨论区里七嘴八舌一起想出来的……这里面有他们满满的参与感。这部分读者在网络文学作品向影视、游戏等领域的改编过程中都体现了极大商业价值。正如网友们所说:“我们看得不只是剧,玩的不仅仅是手游,是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情怀。”
顺理成章,网络文学与影视剧步入了他们的“蜜月期”。
2011年开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渐成趋势,《步步惊心》《甄嬛传》《失恋33天》等一批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2013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为这股热潮推波助澜。
2014年火到没朋友的《古剑奇谭》《杉杉来了》《匆匆那年》等在网络、电视、影院各处吃香。
2015年电视剧《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热播,2016年《鬼吹灯之寻龙诀》《盗墓笔记》接连上演,更让网络小说成为影视创作的肥沃土壤。更有一些网文IP试水手游、漫画等全IP开发。
国内以网络文学为核心IP来源的产业生态逐渐形成,并丰富了自身盈利模式。从边缘产业到如今网络IP大放异彩,影视、游戏、动漫多个行业全版权开发,网络文学俨然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内容金矿”。
当我们渐渐在接受网络文学给我们到来多元形态的呈现形式时,却不能否认,纵然国内IP作品产出惊人,但真正留下好口碑的精品IP却甚少。
IP市场的大热,使得不少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加入,爱奇艺、乐视、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影视公司,出手争夺IP。IP热潮背后,资本开始博弈,一个网文IP,可以卖到过千万变成现实。
在资本的推进下,时间和经验反而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以前动辄拍摄几年的影视作品,如今从拍摄到上映只要三四个月,“热门IP”加“鲜肉偶像”也成为了作品快速进入市场的基本模式。《云中歌》《何以笙箫默》一批烂口碑的IP作品连番上演,粉丝们,观众们都在大呼“毁IP”。
夏烈说:“资本追逐IP,背后的驱动力是希望IP快速兑现为利益,这样留给创作的时间少之又少。电影变得逐渐丧失了它的艺术特性,拉低了观众的审美。”
超级IP需要养护和精耕
去年,改编自海晏同名网络小说的电视剧《琅琊榜》上星播出,剧中角色“江左梅郎”红极一时,无人能出其右,更是引发讨论,获得了市场、口碑双丰收,网友们大呼“良心剧”。《琅琊榜》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原著小说的火热,也给剧中演员、影视制作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市场认可度。
更早之前的网络IP剧佼佼者《甄嬛传》,不仅在两岸三地掀起收视热潮,更是漂洋过海,飘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2013年,导演郑晓龙曾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上对主持人乐嘉透露:“这个片子的总收入为2亿多,刨出去成本一亿多。这个片子光上税就上了4000多万。”
回顾2015年,我们虽然有《寻龙诀》《琅琊榜》等成功的IP,但也有像《九层妖塔》《华胥引》这样的IP遭遇了滑铁卢,未能取得理想的市场成绩。好故事如何成为好IP,也开始成为业界、学界关注的重点。
我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票房奇迹或者收视新高,但真正能通过作品能影响到的却不多。一个作品的火爆可能不是因为精彩的故事和内涵,更可能是全明星阵容、戏外的舆论、争议或引人眼球的营销手段。
东海电影集团近年来也开始涉足IP产业,但相比一些商业公司更多的利益考量,他们更看重的是IP的质量。东海电影集团浙江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拉就认为,应该给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泼一泼冷水:“电影是一门艺术,文艺作品是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也是非常需要智商、情商的,现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心态,就是太急了。”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李安导演也同样谈到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急躁”现象,从电影艺术家的角度,他认为电影就应该是个慢活,怎样通过故事的假想,在黑黑的屋子里面大家做默默的沟通,才是最真诚可贵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同时,他也提出告诫,要避开钱和明星这两个陷阱。
夏烈说:“不论是故事核心,场景特效,演员表演,还是导演的艺术创作,都是一部电影作品的重要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作品的加分项。”
迪士尼用了90年走到今天,以文化符号为标签的文化产品,超越了民族国界和意识形态,将其国民价值观成功地推介到海外。网络文学的超级IP也得来不易,需要养护和精耕。在中国故事与中国IP的前行之路上,网络文学及其产业链不可回避的种种问题,更需要一代富有远见卓识的人文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相伴相行、护持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