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随军西行见闻录》:这本书最早向世界介绍了长征

2016年09月21日 14:32:15 浏览量: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杜 浩

  采取第三者视角

  陈云同志是长征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对于长征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众多参与者,应该怎样真实具体生动地表现?这部书的写作,是进行了精巧构思的。

  初版《随军西行见闻录》为何署名“廉臣”?陈云曾这样解释:“这篇纪实文章,为了现在便于在国统区流传,笔者只好在文中装作一个原在国民党军队中,后来又因被俘在红军中工作的医生,我在论述红军之长征时,采用的是第三者的语气。”陈云巧妙地运用了假托的艺术笔法,以当时闽西一位个体医生傅连璋在长征中的经历为原型,假借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廉臣”之口,详细生动地述说了红军长征。

  采用这样一个叙述角度,一是故事的叙述者可以站在一个观察全局的位置,聚焦所观察描写对象的各个侧面,尤其是从上层看到红军长征全局的一些情况;二是可以从中立的立场反映红军长征历史活动。这种叙述方式,叙述者和他的故事、事件与时间,是统一融合的。这样的叙述观察角度,对红军将士的生活、军事策略、战斗精神的认识和表现,会更加客观真实。

  借用苏州评弹手法

  《随军西行见闻录》详细记载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江西出发,历时8个月、途经6个省、行程12000里的传奇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史实。重点描述了红军艰苦卓绝斗争的英勇事迹,宣传了遵义会议精神,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爱护人民、关心少数民族的生动事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倡议合作抗日的政治主张。

  陈云从小受到苏州评弹说书艺术的熏陶,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他将这种表现手法融入对长征中惊心动魄的故事、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描绘之中。

  书中这样描写红军领袖的形象:“赤军中最高人物如朱、毛、林、彭及共党中央局等赤区要人,我初以为凶暴异常,岂知一见之后,大出意外。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词令。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我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见我到,方搁笔。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这两个赤军领袖人物,实与我未见时之想象,完全不同。”

  虽是简洁的白描,但非常细腻,既有对毛泽东、朱德形象的真切感知,也渗透聚焦者的思想和情感。书中描写领导人与红军战士平等相处、同甘共苦,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的故事细节,也颇为感人。

  《随军西行见闻录》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在报告文学写作方面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也是独树一帜的。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