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人熟知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却不了解汤显祖?
为何国人熟知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却不了解汤显祖?
2016年08月01日 10:00:00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冯婧
导语:400年前,莎士比亚、汤显祖、塞万提斯,三位巨匠不约而同地与世长辞,人类文学殿堂一时星光黯淡。无论是个人命运的坎坷浮沉,还是身后巨著的高烛永光,甚至是在剧作家之外的那重诗人的身份,三位大师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在生存的年代,他们素不相识,却纷纷以自己的方式,道破了戏剧与人生的奥秘。莎士比亚说,“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塞万提斯说,“你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汤显祖说,“人情如归戏道,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
如今,经典莎剧已经有了成百上千的版本,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也成为了骑士精神的化身,而在汤显祖的母国,我们对他的认识却似乎始终只有面目模糊的《牡丹亭》。如何破除对莎士比亚剧作“经典”与“下流”的两重固有标签,挖掘堂吉诃德与其创作者塞万提斯经历和心境的互文关系,试图结识作为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官员的汤显祖,是我们在巨星陨落四百年后,重读三位巨匠所携的使命。
7月29日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纪念日,国家图书馆举办公开课“不朽的巨匠——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年”,邀请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辜正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陈众议教授、昆曲艺术家丛兆桓先生发表主题演讲,同时特邀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和北方昆曲剧院的表演艺术家现场演绎三位文学巨擘代表作品的精彩选段,与现场观众一同回味三位大师永恒的文学魅力和人文力量。凤凰文化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的直播和报道。
辜正坤:《罗密欧与朱丽叶》并非莎翁原创,爱情观很低级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辜正坤教授
辜正坤首先指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存在,并非莎士比亚原创,但当时的价值判断认为年轻男女无视长辈的忠告,随心所欲,才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莎翁的才华主要体现在天才的改编之上,契合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欲至上”的理念,点石成金,所以西方对他的改编是认同的。莎士比亚的作品风行全世界,就是乘着纵欲的风,男欢女爱的事,谁不想听呢?他认为文艺创作有一个镜子理论,戏剧从古到今戏剧就是照出人生百态的,你别怪我的东西是脏的下流的,因为现实就是这样的。所以要了解西方文学,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可以看到“真实”,尽管它的道德标准可能不高。
辜正坤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其实是停留在色欲的低级层面。爱分为三种,色爱、情爱和性爱,由情而色才是真情,真正的情爱可以一百年不变,而色爱十年就变了,因为美人会老,这就酿下了悲剧的根。
《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表演者:赵致远、曹艾雯
辜正坤还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与《诗经》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文学作品在道德观念上的差别。诗三百,思无邪。中国传统认为男女两性之爱,根本不是不干净的东西,而是神圣的、高尚的,因为爱不是简单的皮肉之爱,最终是要使人类延续下去,所以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最高的宗旨是对生命本身的关爱,而爱情的快乐是生产生命过程中的副产品。而西方恰好是在停留在对生产生命过程当中的快乐的歌颂,所以对他们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爱情方面超时代的“圣经”。“但爱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都像他们那样的话,我们天天给你收尸都来不及。它是文学艺术作品,供我们鉴赏的,完了就完了,你不要上当。”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