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10位生前不受赏识而穷困潦倒的艺术家

2016年07月06日 08:24:00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

  鲜有真正的艺术家会因心之所好来追求名利,但让大家读懂你的作品并且有切身的感受却是非常重要的。有潜力的艺术家是可以影响他人情绪的,有时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鲜有真正的艺术家会因心之所好来追求名利,但让大家读懂你的作品并且有切身的感受却是非常重要的。作品所能挖掘到的内涵越深,艺术家对公众思想观念的影响就越大。有潜力的艺术家是可以影响他人情绪的,有时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于艺术家来说,自己的作品为人所理解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榜单上这些在其有生之年不为人知的艺术家们让人尤为痛心。以下是10位生前不受赏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

  10. 埃尔·格列柯

  人们称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Domenikos Theotokopoulos)为埃尔·格列柯(El Greco),他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创作了以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传统为主题的肖像画。这个名字源自于他的出生地——克里特岛(Crete)。埃尔·格列柯曾离开家乡,去威尼斯学习西方绘画。在威尼斯,他深受“提香(Titian)和丁托列托(Tintoretto)色彩艳丽、笔触流畅自如的作品”的影响。矫饰主义(mannerist style)的鼻祖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作品也对格列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对物质世界写实的绘画无法表达人的主观感受。

  虽然埃尔·格列柯承认米开朗基罗对他作品的影响,但他同时也表示“米开朗基罗人挺好,就是不知道怎么画画。”他对米开朗基罗——这位意大利人偶像的轻蔑让他在罗马遇到了麻烦。他在意大利时从未接到过任何官方的订单,最后被赶到西班牙。埃尔·格列柯的诸多名作都是在西班牙的中心城市托莱多创作的。

  但是他在西班牙的成功之路也是一路坎坷。他在托莱多接到了官方创作订单:《喻神圣联盟》(the Allegory of the Holy League)和《圣毛里斯的殉难》(Martyrdom of St. Maurice)。但是国王并不喜欢这些作品,并把《圣毛里斯的殉难》作为祭品装饰放在牧师会礼堂而不是放在原先预计好的教堂。他不再让埃尔·格列柯画画,国王不满意的原因也不为人知,有学者认为是因为菲利普二世不喜欢当代人出现在宗教画里。

  也有些人认为埃尔·格列柯的作品有悖反宗教改革的基本原则,作品的内容重于了形式。虽然他死的时候没有一贫如洗,遗留下的画作也遭到了巨大的争议。直到18世纪,他的作品才得到广泛认可,获得他应得的赞扬。

  9. 艾米丽·迪金森

  超前性会给艺术家带来伤害,艾米丽·迪金森(Emily Dickinson)就是一个例子。尽管狄金森写了非常多的诗,她在世时只发表了1700多首诗歌中的几首诗。此外,出版商为了符合当时传统诗歌的写作规则还改写了她生前发表的诗。

  她逝世前只发表了众多作品中的几首诗,她的这个选择让大家觉得她为人很古怪。大家都知道,狄金森一向不乐于接待来客,甚至不愿意离开她的卧室。所以她只是通过书信和朋友们联络感情。即便如此,她的才华和新奇的风格也不能被否认。

  狄金森的诗句短小精悍,经常使用斜韵,名词多用大写,放弃了传统的标点。在她写给朋友的信中经常提到死亡和永恒,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她的诗会包含这些主题。在其家人相继逝世之后,艾米丽·迪金森于1886年离开人世。

  1886年在拉维尼亚,狄金森的妹妹发现了她的诗作,这对社会来说这无疑是隐藏的珍宝,连狄金森最好的朋友对此也无比惊讶。

  1890年,艾米丽·迪金森的第一个诗集发表了,最初饱受非议,但后来她的作品让她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8. 克劳德·莫奈

  在我们的榜单中,最具戏剧性人生的艺术家之一就是法国印象派的创始人: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起初,人们认为那些在门厅和壁炉旁完成的杰作是“不正式的,未完成的和丑陋的”。因此莫奈和他的家人一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

  他的作画方式和技巧让他可以在特定时刻描画景物时捕捉到大气光效果。他补充道,“景物不是一直静止在某处的,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是周围的环境会为它带来新的活力。”他的巨作《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流派,但直到1880年,他的画作才能卖得出去,据他创作的巅峰时期已有十二年之久。在获得小小成功的同时,批评的声音随之而来,很多画家指责他的画商业化。莫奈始终不理会那些声音,他的画也依然色彩迸发,轮廓模糊。

  7.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我们榜单中有一个很特别的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个天才艺术家。即便是最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也很难否认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是一个天才作曲家。 在他的一生中,巴赫是以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但作为一个作曲家,他作的曲却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巴赫出生于德国一个音乐世家,其父母去世后,他的哥哥像他的导师一样教会了他很多乐器。

  作为风琴手,巴赫接到很多职务邀请,经常出席很多音乐场合,他的演奏赢得了称赞,但他作的曲却一直得不到认可。 巴赫可能直到临终都还只是个著名的风琴家,直至19世纪初巴洛克时期的复兴时,他的音乐作品终于受到了欢迎。人们现在认为,巴赫的遗作让巴洛克音乐发展到达了顶峰,他的作品既适应了巴洛克风格,又有自己的创新所在。他尝试吸取意大利和法国的音乐元素,以此丰富他的德国风作品。尽管巴赫花费了很长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但他融合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元素,这是每一个音乐家的梦想。

  6. 弗兰兹·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对内在和外界世界都有着独特的看法和体验。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卡夫卡的作品大部分源自于他的生活。卡夫卡和他的父亲关系很差,他父亲刚愎自用,对他要求非常严苛。而他的母亲一直在外工作,留下年幼的卡夫卡和仆人在家。 他试图在学校好好学习法律,但是最后还是做了保险公司的职员。长时间的工作让他非常沮丧,于是他辞掉工作,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进行创作。如果他继续生活在父亲的要求下,他就会接受在工人工伤保险公司的工作,然后在40岁时英年早逝。弗兰兹·卡夫卡将会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没有发表过一篇作品),如果没什么好运气的话也许会一直单身。

  虚弱的卡夫卡在死于肺结核之前,他请求他最亲密的朋友在他死后烧毁他所有的作品。他的朋友拒绝了这个请求,我们今天才可以看到诸如《判决》(The Trial)这样伟大的作品,不然也不会有“卡夫卡式噩梦”(Kafkaesque)这样的词语。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