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不费劲教出优秀孩子的绝招

2016年12月15日 16:29:56 浏览量: 来源:凤凰网 作者:凤凰网

  “没有任何借口”——让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孩子有责任感,另一方面当真的需要孩子承担责任的时候,却又不忍心、不舍得让孩子“遭罪”,结果还是什么都替孩子背着、扛着。

  要想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得以“没有任何借口”来要求自己和孩子。

  一次“不护短”的行为,就可能让孩子瞬间长大

  当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都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很多时候,一次“不护短”的行为,就可能让孩子瞬间长大。

  《都市快报》曾刊登过一组系列报道:

  杭州一个小区十一辆私家车被石头划伤,逐一被打上了“√”和“×”。从警察调取的小区监控视频上看,肇事者是两个小男孩,但却辨认不出来是谁家的孩子。

  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午,一位妈妈给派出所打来电话,说划车的是她十岁的儿子,他们夫妻愿意为孩子所做的事情承担一切后果。孩子划车本是出于好玩,在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他诚恳地向妈妈认了错。

  当天晚上,这位妈妈和丈夫一起,在小区每幢楼的每个楼道口都贴了一张署名为“深感歉意的孩子家长”的致歉信,语气非常诚恳。

  接着,妈妈又带着儿子挨家挨户登门向被划车辆的车主道歉,其中一些车主还收到了小男孩自己做的小礼物:一只小纸船,船上写着“对不起”三个字。

  面对这位妈妈和孩子的举动,原本都很气愤的车主表现出了宽容。在取得车主的谅解后,孩子的妈妈又积极与受损车主沟通修理赔偿事宜,其中大部分车被送到维修厂进行维修,还有七八位车主表示愿意自己维修。

  孩子犯了错误,母亲自始至终既没有偏袒,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对,最终圆满解决了这件事。

  有当事车主表示,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每位家长都能处理得这么及时、妥善,孩子妈妈这种敢于担当的做法,让人敬佩。

  的确,孩子的担当,来自父母是否敢于担当,以及是否敢于让孩子担当。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两点都做到了:

  第一,当得知孩子就是肇事者后,这位妈妈立即向派出所说明了情况,表示愿意承担所有责任;她告诉孩子这么做为什么不对,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第二,她不是简单让孩子感到内疚和自责,而是让孩子以挨家挨户向受损车主道歉的方式,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相信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更加懂得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事前提醒事后骂,不如一跤摔醒他

  有时候,尽管我们事先一再提醒,事后又苦口婆心地教育,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孩子还是照样犯错。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与其“零敲碎打”,不如对孩子采取既不提醒也不帮忙的方式,让孩子在接受惩罚中学会成长。

  “知心姐姐”卢勤曾经谈到“全国优秀家长”王晶教育女儿黄思路的故事。

  黄思路出生于福建福州,是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曾入选“中国少年榜”,获得华兴青少年奖励基金奖。黄思路的母亲王晶是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助理,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王晶曾经给卢勤讲了几个怎么提升女儿责任感的故事。

  黄思路小学快毕业时,她负责的一笔为特困生捐款的现金少了两百元。老师知道后,对黄思路说算了,反正受捐助的同学小学也快毕业了,捐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但王晶坚决反对,她要求女儿把漏记的账目补记上,如果补不上就自己垫钱赔偿差额。由于时间长了,有些支出黄思路实在想不起来,黄思路只好自己垫上差额。

  王晶说,孩子长大后如果在工作中出现这样的差错,也是必须承担责任的。通过这次垫款,能让孩子提前接受教训,避免将来出现更大的差错。

  从那以后,王晶要求女儿每天记账。尤其上中学之后,由于各项花销开支加大,王晶给女儿规定如果迟一天记账,就罚她十元钱。这样一来,不管再忙再累,黄思路每天都会认认真真记账。

  还有一次,因为学习紧张,黄思路有段时间每天晚上都睡得很晚,早上又想提前半个小时起床早读。但每天闹钟响了之后,她总是赖床又睡了过去,闹钟也就成了摆设,如果妈妈不叫她,上学还得迟到。

  为此,王晶让女儿将闹钟设定推迟半个小时,按正常时间起床。但女儿不愿意,保证说第二天能早起,结果却还是起不来。

  于是王晶告诉女儿,既然闹钟起不了作用,那就别用了,自己也不会再叫她起床,并且没收了闹钟。

  失去了闹钟,妈妈也不再负责叫醒,黄思路早上变得很警醒,听到一点动静就马上醒来,生怕睡过头。过了几天,王晶将闹钟还给了女儿,这样一来,女儿就能按时起床了。

  对于孩子一些老是改不掉的毛病,我们可以学习王晶的做法,让孩子吃点“苦头”,先用惩罚措施,比如每天不按时记账就罚款十元钱、不按时起床就自己去承担迟到的后果等,来促使、帮助孩子养成负责的好习惯,并最终让好习惯变成一种自主行为,就如黄思路一样,到后来不管每天多忙,都不会忘记记账。

  让孩子学做选择题,为结果承担责任

  不管做什么,我们都不要轻易替孩子做选择和决定,否则孩子容易有这样的心理:既然是妈妈做的选择,结果当然也应该由妈妈来负责,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反之,如果是孩子自己做的选择,那么无形中就有了一种约束,自己要为结果承担责任。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是这样处理儿子的选择烦恼的。

  有一次,他的大儿子要去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但又有朋友叫他出去玩。儿子两边都想去,不知道怎么选择,于是问徐小平该怎么办。

  徐小平其实心里早有答案,因为儿子先答应参加社团活动,应该去社团。但他并没有替儿子选择,而是问儿子:

  “你对哪边的承诺在先?对哪边负有责任?”

  儿子想了想,最终选择去参加社团活动。

  在徐小平看来,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长远来看教给孩子方法比告诉孩子答案要重要得多。

  的确是这样,让孩子学做选择题,能够让孩子更清楚地了解不同选择的利弊和将要承担的责任。

  很多时候,孩子做事冲动,不计后果,老是犯同样的错误,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知道不管做了什么,父母都会替他承担责任。

  而让孩子学做选择题,能够有效培养孩子的结果思维,知道一旦做出选择,就得为其所产生的结果负责。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妈妈解决不少问题。

  比如,儿子吵着要买一双价格不菲的名牌运动鞋,理由是很多同学都有。但这笔开支并不在家庭预算之内。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这笔开支不在预算之内,并且给孩子两种方案:

  第一种是选择买,条件是从你每个月的零花钱中扣掉一百八十元,也就是说,从今往后的八个月内,你每个月只能拿到二十元钱的零花钱。

  第二种是不买,你每个月还是可以得到两百元的零花钱。

  对于这两种方案,大多数孩子还是会选择第二种。这样既没有额外增加家庭的开支,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选择,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早一点打“预防针”,让孩子学会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原本胜券在握的考试,结果成绩却不理想;本来很有把握的班干部竞选,却意外落选;自以为骄傲的特长,却被同学超越……

  类似这些可以想象到的“挫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都会遇到,更不用说步入社会后,孩子还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不会有求必应,即使不如意也很正常,不妨早一点给孩子打“预防针”,这样孩子才不会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甚至采取错误的做法。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学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妈妈。

  罗斯福小时候特别争强好胜,做什么事都想赢。妈妈觉得,只能赢不能输的个性,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得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一天,母子俩像往常一样在一起下棋。这次妈妈没有“手下留情”让着罗斯福,而是连赢了他好几局。

  “常胜将军”变成了“常败将军”,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小罗斯福根本接受不了,一生气,将棋盘摔到了地上。

  罗斯福的妈妈很严肃地问他:

  “你为什么要发脾气?你可以赢,别人为什么就不能赢?”

  自知理亏的罗斯福低下了头。母亲接着说:

  “以后你就会明白,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就像下棋一样,总会有赢有输。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就看你怎么面对!”

  母亲这番话对罗斯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当罗斯福正处于事业上升期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他失去了行走能力。面对意想不到的厄运,是母亲曾经说过的话让他找到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为了能够康复,罗斯福付出了十年的努力,很长一段时间,他还坚持每天爬楼梯。最终,罗斯福战胜了病魔,并积极参加竞选活动,成为美国总统。

  罗斯福妈妈的做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教育自己的孩子上,比如和孩子玩游戏时,不要为了让孩子高兴而一味让着孩子,而要让孩子明白,输赢都很正常,我们都要接受。如果这次输了,只要努力,下次还有赢的机会。

  作为妈妈,不要等到挫折来了,才告诉孩子怎么去面对。越早打“预防针”,孩子越能够在巨大的落差面前迅速调整和适应。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