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不要一说创新创业教育 就拿“比赛”说事

2016年12月13日 14:33:05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烨捷

  创业导师是不是“必备单品”

  现实中的一个问题是,尽管按照教育部规定,我国所有高校从2016年开始全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但真正可以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却少得可怜。论坛上,创业学院院长们都把师资培训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进行讨论。

  这里的“师资”,特指高校内的专业教师资源,并非校外聘请的创业导师。此前,舆论曾争议,让一群自己都没有创过业的老师来给学生上创业课,到底有没有作用。

  当时,很多高校以“兼职创业导师”来回应质疑——教师本人虽然没有创过业,但我们聘请了一大批社会上的创业者担任创业导师。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也印发了《关于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通知》,“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明确被纳入人才库选拔范围。

  “很多人说,创业导师很重要,但我观察下来,他们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天津大学宣怀学院院长施亮星说,天大有150多名兼职创业导师,那些来头很大、名气很响的创业导师,虽然能在媒体宣传和对外展示方面显现出优势,但在实际指导学生方面,作用并不大,“他们没有深入学生当中,我觉得,20年后,还得看辅导员的。”

  施亮星介绍,天津大学聘请了一名曾经有“企业教练”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创业学生的创业辅导员,“全职,他的办公室是我们整个学院最大的,所有学生、全天候都可以找他。”天津大学每年还拿出数百万元,供本科生申请“本科生自主科研经费”,这笔钱逐年递增,2016年已经达到700万元,目前累计投入已经超过5000万元。“这些科研激励,能让学生脑洞大开,是倒逼创新教育的好方法。”施亮星说,本科生科研经费的设立以及全职创业导师的聘请,是天津大学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做的两件大事,因为这些事,真正能够帮到学生。

  华南理工大学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志超发现,现在大学生已经呈现出一种“裂变式”创业的风潮,“今年搞这个,明年换个方向搞那个,几年以后又在新的一个方向上搞。”他认为,在这种裂变式创业的情况下,一名兼职创业导师的作用实在有限。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作用被充分地放大了,“评判学校的创业教育做得怎么样,就看那些接受过教育的学生,他们将来做什么、做得怎么样。”

  刘志超说,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学生创业没有定性,一会儿一个花样,但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有专业老师指导的学生,一方面能把创业和学业打通,另一方面,能培养出领导力,“这就是成功。”

  大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

  还有的问题从去年的第一届创业学院院长论坛开始,被院长们讨论到现在。即大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学校提供的教育到底服务到哪一步算是结束?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要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要注重课程和教材建设,要区分不同类别学生的教育,既涵盖以创业企业家人才为目标的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也包括应用型、学术型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知识的普及教育。上财的创新创业教育,涵盖四大平台建设——研究平台、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孵化平台,但始终把教学、研究平台作为建设的重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学校的创业学院名义上覆盖了教学、实践到孵化的一体化服务,但实际上重点并不突出。这样做虽然对学生而言是简单方便了,但也有声音认为,这种面面俱到的创新创业服务,反而会抑制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狼性”的发挥。

  “大学归根到底是做教育的。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有潜力创业学生,我们可以扶一把,把他推荐给合适的孵化器,但大学自己做孵化器就没啥意思了。环境太暖。”一名高校创新创业领域教师告诉记者。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前主任李汉强与之呈相类似的观点,“大学玩的是接力赛,目的不是在一个项目上成功、赚钱,我们的目的是教育。我们在团队、人脉、市场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把这一点抓住,大学的责任就完成了。”

  李汉强说,根据他的经验,10个学生创业团队里,至少有一半存在人脉问题,还有一半找不到精准的市场方向。他介绍,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4个大问题。第一,团队管理问题,有的团队做着做着就会散架,团队成员缺乏粘性;第二,市场方向缺乏,大学生总觉得自己技术最牛,只要融资成功,天下就是自己的了;第三,不懂产品,要把一个产品原型打造出来,大学生们往往没想过怎么设计,也没有为未来销售做过考虑;第四,第一波销售量级上去了,大学生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启动第二波销售,往往销售中止或销售增长停滞不前。李汉强介绍,在美国,以上这些节点,都能有专业的天使投资人、风投等帮助创业团队来做。比如,风投工作就是帮助创业团队找“场景销售”,风投进入以前,团队已经有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团队稳定,风投的工作只是“找第一个客户”。后期进入的资本,就开始负责拉动销售。

  但在香港,以上4个创业难题,都是由大学和大学孵化器来完成的。李汉强说,“美国有超过50万个投资人,我们中国就算有50万人,也不够用,所以我们大学的服务,要再扩容一些。”据介绍,香港科技大学的创业教育由3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文化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拓展人脉;二是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销售的突破口和产品设定;三是创业培训,这种培训更倾向“科研比赛”,比如要求学生做案例分析,拟定销售计划等。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