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更加重视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转化

——访浙江省社科院《智库报告》编辑部主任陈野
2016年07月29日 14:44:45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徐淑丹

  成果转化要尊重

  学术研究规律

  陈野告诉记者,“经世致用”是浙江学术界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人文学者以自身所掌握的思想、学术、知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懈努力和价值关怀。

  目前,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运用,逐渐受到重视。不少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都搭建了相关平台,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实际需求开展应用对策型学术研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专家学者关心国家发展、关注社会问题、关切大众生活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日益增强;更有不少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已经转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建设等众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般而言,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型和应用对策型。基础理论型成果是学科发展的理论根基,其价值在于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提出新学说、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据;应用对策型成果主要是运用基础理论和有关知识,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对策建议等。陈野认为,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要注意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以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根底,即使是应用对策研究,也必须重视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二是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研究,有其研究范畴、研究目的和自身规律。不少研究扎实厚重、穷高极远、专精深赜地探索和追求人类文化对情感、思维、观念、精神和价值等的极致境界。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后期转化服务于现实需求,有些则并不适合于简单直接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需要区别对待。”

  需要重视和积极推动

  成果转化

  “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不但需要学科范畴里的基础理论支撑,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深入社会现实,开展实地调研,长期跟踪观察;应对对策成果大多为‘短平快’的形式,以内部报送为成果去向,明显不同于传统观念中长篇大论和公开发表出版的‘学术论文’形制。但现行科研考核体制和科研奖励体制,设置的标准相对比较单一,更重视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立项课题和所获奖项的规格以及学术界内部的知晓度、影响力,对应用对策成果在现实工作层面所发挥的作用、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缺乏必要的关注,也缺少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认可度不高。因此不少科研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研究,对应用对策研究和成果转化热情不高,关注较少。”面对现实,陈野有些无奈。在她看来,智库建设为人文社科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平台,但发展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为此,她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积极的、建构性的工作来加以推动。

  首先,学界需要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学术观念和视野一视同仁地看待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中,蕴含着原理、法则、规律和思想等资源和力量;应用研究的成果中,则充溢着可供理论创新的活水源泉。不论是孤室自守、枯灯独坐、探隐索微、殚精竭虑地做传统的基础学科研究,获取专精的研究成果;还是积极参与当代社会变革和实践,发现真问题,寻找真资源,为人民做学问,实现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都是做出“好的学问”的路径。若能由不同路径而至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之境,取得有现实根底、有深厚学养、有创新思想的原创性著述,则正显学问之本、学力所在,是值得期待的优秀成果,“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第二,需要培养既有扎实基础理论功底、又具应用对策研究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社会现实错综多变,内在关联深刻复杂,难以明确划分研究边界。不论是直接的应用对策研究,还是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都需要培养综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养、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有相对深厚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和敏锐、灵活、快速提供解决之道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和政府运行机制,能够在政府、学界和社会“三方合力”的关联网络中做好独立、开放、包容、专业的研究。

  第三,建立多元、合理、符合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研究各自规律的科研管理体制。特别需要在省级层面出台明确的文件政策,从科研成果认定、职称晋升、人才评选和荣誉奖励等各个方面保护科研成果转化参与者的各项权益,更为充分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用政策导向和制度的力量加快智库建设、有效推进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

  “目前,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一些研究机构已经认识到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性,鼓励研究人员开展相应研究和转化工作。他们有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可以参照和吸取。”陈野说。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