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国企改革东北如何先行

2016年07月04日 09:35:00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培莲

  □嘉宾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院教授汤吉军

  吉大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张东明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文成

  “国内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了,东北国有企业再不加快改变固有的经济结构和体制,必定是死路一条。”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院教授汤吉军直言。

  在以增速减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动力转为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为特点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供需错位等弊病,也随之深层次暴露,被有些学者定义为“新东北现象”。

  在汤吉军看来,解决高负债、合理去产能、加快科技创新、建立有活力的机制,是东北国企改革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破解“新东北现象”的重要突破口。

  通过改革解决国企负债问题

  近期,东北特钢债务违约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其董事长杨华突然自杀身亡,更为之增添了一层灰暗色彩。人们已经无法回避国企的债务问题。其中,许多依赖高负债扩大生产规模的东北国企更是饱受争议。

  “企业有债务,再正常不过,民营企业同样有。”汤吉军分析,之所以负债成为众矢之的,问题在于债务作为投入成本,不再有利润前景。“企业产品丧失市场需求,债务当然很难偿还”。

  尤其是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遭遇塌陷式下滑,国企债务和产能等问题也自然被外界紧盯。

  不过,在吉大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张东明看来,东北经济下行,并非是被国有企业负债所累;相反,是经济下行才导致了国有企业负债问题愈加突出。

  如何解决东北国企的债务问题?

  汤吉军认为,清理一批靠借贷和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闭的僵尸企业,特别是重点清理在钢铁和煤炭等资源性行业的僵尸企业,是解决国企负债的关键。

  目前,东北三省有众多“一无有效资产、二无生产经营活动、三无偿债能力”的企业。它们实际上不仅无法向社会提供价值,而且成了改革发展的  “硬骨头”。如何平稳地埋葬它们将是东北社会的考验之一。

  不过,这仍是治标之策。 张东明认为,“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改革解决负债问题。”  国外不少国有控股企业都没有负债。他分析称,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成立国有企业投资公司,以及进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通过资本化,国有企业所有权变成了一种国有资本的投资模式。这样,企业的负债程度可以由企业运行部门和董事会来决定。

  “董事会不再是由以往的国有投资公司或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来控制,而是由多元化的股东共同决定。”张东明解释,国有企业完全由原来的管人、管资产转化成为资本的股东。股东只负责投资,若经济效益不好,可以退出。国有资本退出后,企业不再是国有企业,也就不存在国有企业负债问题。如此,企业负债就不会成为国有资本的拖累。

  科技创新最迫切

  近日,在2016夏季达沃斯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谈到要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的去产能。而产能最大的难题是人往哪里去,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使职工转岗不下岗,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对职工分流安置给予必要的支持。

  对东北来说,这也是必须要迈过去的坎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龙煤集团因严重亏损,拖欠职工工资等问题成为焦点话题。在外界看来,企业“三供一业”的分离移交、人员分流安置、非经营性资产转让等是当前龙煤集团改革脱困发展的重要工作。

  张东明说,东北多数国有企业长期产能过剩,特别是资源类行业。据他了解,东北不少国企有个称之为“以销待产,以产定销相结合”的生产标准,不仅在订单基础上生产,还会超前生产再找订单,尽可能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

  “这是因为国有企业要养活很多员工,企业宁愿停产也不减员。”张东明认为,国有企业自身的特定属性,决定它不能完全遵循市场逻辑,还要保障员工利益。“经济向好时,都羡慕国企员工,经济下行时,这些人又被外界看成企业的负担”。

  如何分流安置去产能中的剩余劳动力?

  汤吉军建议,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服务业来吸纳。他同时认为,当前国家经济状况要比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好得多,民营企业已占半壁江山,不会出现大批分流人员下岗现象。

  吉煤集团副总经理杨庆贺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能过剩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至少要三五年。”

  据了解,吉煤集团共有28口矿井,3至5年内,会陆续关闭,只留8个主力矿。为转移富裕人员,企业加大了域外煤炭开发力度,在内蒙古东部建立了煤炭资源补给基地,在云南建立了主焦煤开发基地。此外,还要重点发展非煤产业转移劳动力。

  不过,专家们一致认为,东北国企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与国内南方地区相比,东北国有企业最大的症结在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张东明举例称,长春一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从立项到审批已经5年过去,但未见有大起色。他认为,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国企把维持现有经济效益看得比创新更重要,缺乏南方国企的市场前瞻性和风险意识。如今经济下行,市场倒逼,企业才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