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林小波:如何坚定“四个自信”

2017年02月08日 14:55:56 浏览量: 来源:《瞭望》 作者:林小波

  道路好不好,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最有发言权。中国人民从衣食住行的持续改善中、从国家面貌的巨大变化中、从充满希望的憧憬中,切身感受到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发自内心地拥护这条道路。

  第二,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他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大意义,也是我们坚定理论自信的根本内容。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30多年来,正是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引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一方面,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比如,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等。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探索和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等,都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第三,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论述,既体现了坚定的制度自信,又蕴含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适当而完备的制度,是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要靠制度。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中国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这些事实充分证明,这一制度安排,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从目前看,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如何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在现阶段,说文化自信,就是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是,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文化绵延5000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二是,要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

  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共产党人最需要传承和弘扬的“红色基因”,应成为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深入到阜平、西柏坡、临沂、古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和纪念地学习考察、调研指导。他多次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营养剂。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是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支柱,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阔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