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省直管县改革的未来方向

2017年02月03日 15:52:54 浏览量: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作者:张占斌

  第三,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和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省直管县的改革要顺应和支持城镇化的发展。

  一是促进县城的发展。相对于大中城市,县城属于小城市或城镇,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并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就是说,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实现依托大城市推进城市化与依托县城推进农村城镇化并重,发展以大都市圈为特征“网络发展式”城镇化与以县城为依托发展中小城市的“据点发展式”城镇化同步,县域的城镇化要走适当集中之路。

  省直管县与市管县相比,总体上有利于县域的发展,特别是县城的发展。这是因为,省级政府会站在全省发展的角度,注意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平衡,有效配置资源支持农村。县城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得到快速发展,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我国大多数县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依托县城发展中小城市可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适应性问题,特别是可以降低城镇化成本,可以减轻农民工大规模异地流动带来的社会代价。

  从政策走势来看,省直管县改革与城镇化发展进一步融合,推进县城快速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是促进资源向县域集中。县城作为城市和农村的连接点,一般来说,资源集聚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是城镇依据行政区划设置,公共资源也按城镇级别进行分配,导致县域发展资源不足。改革按城镇级别配置公共资源的方式,已成为改革明确的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理念的更新,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通过公共财政支出、金融支持、制度创新等,使县域能够配置更多公共资源和市场资源。

  三是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县域经济应当发挥更大作用的阶段,由于经济梯度发展的规律,大城市的过剩工业产能,正在向县城转移。省直管县改革要在政策上,有效支持大城市过剩产能落地县域,特别是县城,在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要给予支持。县域化解大城市过剩产能,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四,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和完善

  国家主体功能区是以县级行政区划建制为单位自上而下划定的。按照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基本诉求和客观趋势,适当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主体功能区的形成,有利于开发保护。主体功能区发育可能成为今后行政区划重组或划分的重要依据。

  省直管县改革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国家财政政策,将主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投资政策主要支持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重点引导优化开发区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当前,省直管县改革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主要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方面。一是对于限制开发区实行省直管体制。鼓励人口向县城集中、向中心镇集中,从维护大范围生态安全,缓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出发,构建有利于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行政区划体制。有重点地发展本地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和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对于禁止开发区实行全面省直管体制。按照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特殊要求,整合县级行政区规模。有序引导人口外移,逐步减轻资源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城市外延扩张。引导人口向县城和城镇集中,尽量减少无序分散的农村居民点。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