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16年中国全媒体高峰论坛

蒋纯:以新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重建社会共识

2017年01月06日 17:01:40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浙报集团总工程师 蒋纯

  今天的题目叫技术、商业和新闻专业主义。我本行是搞技术的,同时因为我在浙报管理传媒梦工场创投,这是中国第一只以新媒体为主要投资范围的天使投资基金,所以也算是媒体商业领域的研究者和运营者。但新闻专业主义,似乎不是我的专业。我理解吴飞老师让我来讲这个,可能主要想听听普通人是怎么理解的。就像英美法系的陪审团,由普通人组成,主要靠本能和良知来判案,和专业法官混在一起,或许能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客观理性中立的专业报道

  仍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我同意前面发言者说的,做好一些新的载体,一些适应技术发展的新的表现形式,是包括在至少是广义的新闻专业主义里面的。但是从我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的朴素直觉来看,客观、理性、中立的专业报道,这可能仍然更是新闻专业主义最最本质的地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顺便说一下,这里说的新闻专业主义和西方新闻自由无关,只是说,如何做好新闻人的专业,客观、理性、中立的专业报道。

  但是这个理念我们都知道它现在面临着一些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商业模式问题。新闻专业主义在新时代是不是一个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新媒体投资人,一个专门研究商业模式的人,我认为,是的。目前媒体的困难首先是商业模式出了问题,原有的以广告为单一变现方式的模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我们需要引入更多服务方面的变现手段,但这绝对不是坚守专业主义本身的问题。一个有新闻质量的高质量媒体,能够提供专业信息的媒体,今后会越来越有价值。就像雾霾天多了以后,你肯定觉得清洁的空气是非常珍贵的资源。低俗劣质新闻漫天飞的时候,一个专业准确的信息就会吸引大家的注意,成为吸引用户的入口,并进一步成为新媒体时代商业模式的基点。

  由于在当前的转型期,旧有的以广告为核心的媒体商业模式被打破了,重建新的商业模式又需要一定的探索,所以在这个痛苦的转换期,有些媒体会不得不更多地屈从商业。这让大家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专业主义,迁就商业主义来保障媒体的生存。但我们要看到媒体的商业模式是可以重建的,不少媒体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并不是必须牺牲专业主义来获得媒体新的商业模式。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一个点,不要把新闻专业主义和商业主义对立起来。

  两个赋权与两个舆论场

  第二个是大家都看到的一个挑战,我觉得这个是更加本质的一件事。大家说了新媒体时代话语方式不同,但是比话语方式不同更加深层次的是话语权的不同。我们过去的媒体大家都知道是单向传播的,金喇叭铜喇叭铁喇叭,只有媒体人这个金喇叭能发声,这使得媒体变成了一种公器。

  但是互联网降低了整个的传输成本,现在就变成了两个赋权,一是知识赋权,大家都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查信息,很快地验证知识和信息。第二个是影响力的赋权,任何人都可以跳出来发布内容、传播内容、评论内容,过去的受众说不好听一点,被认为是“群氓”,他们只有听的份,没有说的份。但是现在完全不同了。

  在这样的挑战之下,对于新闻人的第一个风险是立场的风险。原来只有你能说,你的声音会覆盖住别人的声音,真的可以引领大家。但是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不同文化的声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你不去理解,继续照着原来的套路讲,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少数群体的代言。最近有几个黑天鹅事件,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媒体都很意外。但是其实在很多社交媒体上,比如说英国脱欧的影响,美国两位候选人的一些争议,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视角。你回过头看,会发现你所坚持的新闻专业主义,你所认为的理性、中立、客观其实只是所谓“精英”的,你不是代表全体人民的。你把坚持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当成了专业主义。坚持这种专业主义,其实是背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本质。

  相似的一个风险是文化上的风险,和立场上的风险类似,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很专业,我们会去把一些我们坚持的东西认为是主流的文化形态,比如你说话必须用某种书面语。在中国,管理部门会提要求,网络用语不能乱说。其他国家媒体也会这样,对一些新的词汇、新的文化现象,进行一些主动的选择。但很多你认为是主流的东西,实际上不是主流。新文化往往都是由亚文化向主流文化前进,在书本和报纸控制整个舆论的时代,你也许把你的价值观做到更好就是主流。但是在新的时代,如果你坚持你原来的文化体系,也就是变成了一种部分文化的代言人,你就不是真正的中立、理性、客观了,你坐到了少数精英这一边了,偏离了所谓的专业主义。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