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创新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创新
2016年11月16日 08:04:13 浏览量: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郑作广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明确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指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当前,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时代课题和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把理论创新理解为“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把握时代问题,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确立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对象,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直面资本主义何处去的各种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为工人阶级的现实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列宁面对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形成了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建党理论等探索,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最终指导俄国“十月革命”走向胜利。
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创造了伟大历史奇迹。
毛泽东思想是以创造性地提出在一个东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一根本问题而构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的创立,正是在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上的。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基本问题,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改革动力论、市场经济论、民主法治论、精神文明论、和谐社会论、和平发展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给党的建设提出的诸多时代新问题,我们党提出了以改革开放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根据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问题是深化改革和发展理念变革的基础。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战略指引。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发展理念与发展问题相伴相生,新发展理念是由当前社会发展总问题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正是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治国理政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紧扣新问题创新理论,为新改革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时代的发展总是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而理论创新总是对时代新的问题作出新的解答。
毛泽东同志直接指明,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可见,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号角,时代的呼声,时代的矛盾。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紧扣时代新问题,创新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是有效解决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迫切需要。
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可以、也一定能够大有作为。比如,哲学需要更加直面现实问题,在聚焦特定时代的社会问题上实现文本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深度融合,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就是面向时代问题的。政治学必须更加有力回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依法治国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稳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更加紧扣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等各种新问题,政治经济学需要更深地扎根于当代中国的创新实践之中,为新的改革新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新的理论支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总而言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需要更加直面“中国问题”,更接“中国地气”,而不仅仅满足于停留在“文本”“概念”“理论”和“学术”上。
新的问题新的实践呼唤着新的理论。创新也并非一定就是要“高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只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坚持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我们就一定能创新中国理论,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教授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15从哲学高度把握开放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 2016-11-15聚焦蔚蓝色:中国领跑全球邮轮旅游市场
- 2016-11-15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
- 2016-11-15最好的纪念,是学习和继承孙中山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