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常是细节动人心

2016年11月15日 10:09:12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子潇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笔者参与一次“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其中一处见闻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

  在广东省仁化县,有一条街叫正龙街。当地的村民介绍说,1934年11月初,红军转战到城口时,曾于这里露宿。窄长潮湿的街道,阴冷的秋冬寒节,一路疲惫困倦的红军战士就地和衣而卧,只为不惊扰民众的生活。百姓看在眼里,同情与感动流露心头,主动将门板、稻草等提供给红军。第二天战士们将门板洗净、稻草扎好,还给老百姓,深表谢意。当地叫高芳的老人曾说,红军买东西态度和气,买卖公平。一位红军司务长来买东西时还送过老人父亲一个皮匣子,军民关系很融洽。

  红军离开城口不久,正龙街上忽起大火。面对敌人围追堵截,本应迅速撤离的红军,想到百姓的生命安危,当即留下部分军队,协助百姓奋力灭火,挽救生命财产。后查实火灾的纵火者是从韶关派来侦探红军情况、诋毁红军声名的敌探,在民众的讨伐声中,红军对纵火者进行了严惩。寒夜露宿不扰民,协民灭火惩乱敌的行为,让百姓对红军队伍的认同、支持与赞可萌于心间,对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宗旨有了切身的体会。

  这在漫漫长征路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却让我和一众走访者深受感动,备受鼓舞。长征精神所承载的内容与意义有很多,但在这些小事中,我们窥到了这座精神丰碑的缩影。感动之处源于这幕历史细节的回放,恰是这种细节让高远宏伟的长征精神变得具体生动,真实可感,共情共鸣之间,心灵与思想得以无声润化。

  作为编辑,我们收到很多关于长征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虽题材较为统一,但质量却参差不齐。细细思之,就是因为很多作品徒谈感怀,只重宏论,凌空虚蹈,缺少扎实的考据和以事动人、以小见大的创作意识。记述一段历史,传扬一种精神,接受一次洗礼,是红色革命题材创作的内有之意,只有生动真实的故事细节,才能让读者拥有发自心底的信服,进而穿越历史的风尘,体悟到震撼人心的精神伟力。没有真切丰富的历史“食材”,自然无法烹饪出色香俱全、引人赞叹的红色文学盛餐,品尝起来也就寡淡无味,不忍卒食。

  当然,细节绝非来自网上的搜罗,书斋的臆想,它依托于脚踏实地的创作调研,汇集于乡土民间的深入探访,用求真求实的客观来引领求多求细的丰富,让感动建立于真实的生动,让崇高树立于点滴的平凡。让读者在置身其境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学的灵动,这样的讲述,自会收获更广远的影响,更真心的点赞。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