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生活”源流考析
“党内政治生活”源流考析
2017年03月30日 13:08:31 浏览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冯雪利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毛泽东亲自起草会议决议,从“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党的组织问题”“党内教育问题”等方面,批评和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红四军党内各种不正确思想的来源是由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所构成的,但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做正确路线的教育;第一次提出“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生活政治化、科学化”的论断,开启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新思路。同时,强调党要“理论联系实际,实行马克思主义”,要注重调查研究;要善于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
鉴于当时党内的状况,毛泽东着重强调政党的政治性,实现了由“党内生活”“党的生活”等向“党内生活政治化、科学化”的重要转变。“政治化”强调坚持党的主张和原则,强调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强调坚持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化。在当时条件下,初步回答了党在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条件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问题,成为我们党积极开展思想斗争、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并取得成效的重要开端。之后,虽然没有提出“党内政治生活”这一概念,但“党内生活”“党的生活”等相关概念一直沿用,并且在长期革命实践探索中,党内生活的政治性一直被强调。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依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抵制了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党内政治生活出现新局面,成为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一次生动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内涵不断丰富。六届六中全会重申党的纪律,提炼出“四个服从”,用严格的纪律规范党内生活;特别是延安整风成为党的历史上最为全面、最为集中的党内政治生活实践。经过延安整风,党彻底排除了错误路线的干扰,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党的七大党章阐释了“民主集中制”的深刻内涵,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把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为克服长期游击战争形成的党内错误习惯,我们党陆续制定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文件,规范党内政治生活。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的情况,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提出“六条规定”,预防党和军队腐败。经过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探索实践,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初步形成。
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党内政治生活”这一概念,是把党内生活重新纳入正规的重大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党的自身状况,党开始探索如何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问题。1951年我们党开始在全国开展整党运动,重申党纲党章对党内生活的规范,这纯洁了党的组织,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1956年党的八大突出强调党内斗争应当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作了进一步规范。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但在指导思想发生“左”倾错误的情况下,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不正常现象,最终导致发生“文革”的严重后果,多年探索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规范遭到严重破坏。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3-25“提醒卡”进村助换届
- 2017-03-24这一切依然饱满
- 2017-03-25森茉莉著《奢侈贫穷》旧疮疤上的一抹亮色
- 2017-03-23什么是公务员应有的职场状态
- 2017-03-23《解答之书》:选择困难症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