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点
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点
2017年01月13日 15:52:24 浏览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红凛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全面从严治党”为鲜明主题,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为两大抓手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全党发出了一个强大的政治信号,那就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集中彰显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的建设的坚定决心、思想境界与鲜明特点。
一是以党的先进性为准绳来管党治党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先进性是其本质特征,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理论上的先进性、实践上的先进性、政治(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的统一,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在价值取向方面,“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经典论述,已经被中外政党兴衰、执政成败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从执政规律角度看,永远都是人心向背决定执政成败;从政党政治规律角度看,永远都是民众选择政党,而非政党选择民众;从我们党的执政与建设经验看,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在此意义上说,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规律就在于以先进性赢得群众的认同与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围绕党的先进性、以党的先进性为准绳来全面从严治党。
二是以对不良政治现象“零容忍”态度来管党治党
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说明:对各种不良政治现象如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四风”问题与腐败问题等,是采取“零容忍”还是“适度容忍”,党的建设的成效迥异。若对各种不良政治现象采取“适度容忍”或因人而异,必然会导致“破窗效应”,全面从严治党很难做到、很难做好。只有奉行“零容忍”,才能克服与打破“破窗效应”,使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这一点习近平讲得很清楚:“如果党的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党的章程、原则、制度、部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就会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 这要求我们:在信息公开、政治透明时代,必须大力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必须对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四风”问题与腐败问题奉行“零容忍”,发现问题必须及时有效解决,不能姑息,更不能纵容。
三是以从严治吏为关键来管党治党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这是历史的基本定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这是管党治党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要从严治吏,必须坚持好干部标准、实现选人用人的科学化;其中关键的是,要对干部进行科学分类管理,正确区分“选任制干部”、“委任制干部”、“聘任制干部”在选拔方式、程序、条件上的差别,而不能混为一谈;要实现领导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就必须要用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与考核标准来考核干部;要实现选人用人制度的科学化,就必须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认真落实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
四是以科学的法规制度来保障管党治党
对管党治党而言,中央领导的态度、决心与信心非常重要;但从根本上看,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实现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只有科学的制度才能有效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破除各种“潜规则”,才能为从严治党提供坚强保障。这要求我们:既要适应民主政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起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建制度体系,将制度建设贯彻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之中,克服与避免各项具体制度的冲突,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塑造人;也要增强制度建设的针对性,抓住党的建设制度化的关键与要害,建立与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有效破解“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选人用人”的民主化、科学化。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7-01-12把监督执纪权关进制度笼子
- 2017-01-11干部生态要关心关爱
- 2017-01-11南方时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标本兼治
- 2017-01-11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 2017-01-11“权大于法”的“荒唐底气”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