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985、211大学生为何愤懑焦虑:“预备中产”之殇

2016年11月26日 13:46:25 浏览量: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卢南峰

998c882.jpg

  年轻人的抱怨成了营销号的一门生意。

  一、预备中产阶层的愤懑
  今年九月份开始的这一轮房价暴涨有意思的地方是产生了有别于以往的社会情绪,就是“预备中产阶层”的绝望感,以往这种绝望是以自嘲、调侃的性质隐晦表达的,而这次则变成了一种公然的清醒的群体性绝望,并且彻底告别了对房市崩溃的幻想,认清了今日中国资本化和阶层固化的现实。投射在舆论场上,就是微信朋友圈里关于985、211毕业生生存处境的几个100000+,包括《一个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这几个文本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构筑了“预备中产阶层”的社会史,可以当做后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某一群体社会情绪转折点的原始文本。
  “预备中产阶层”是我自己发明的一个概念,其特征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985、211毕业生),在大众媒体时代掌握知识和话语权,却没有相应的经济支撑(焦点在房产)的青年群体,他们对中产阶层生活方式进行模仿,对大资本控制展现批判精神,对底层表达仪式性同情。而今天弥漫在这批青年中的不满,是因为预备中产“转正”为中产阶层的渠道被凝滞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面临的一直是“后发展问题”,不管是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埋头赶超就行了。通过积极融入全球化和打开中国市场,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有了后来的经济赶超。
  但这两年我们开始面临了中国经济后进发展的拐点,“后发展问题”变成了“发展后问题”,发展后怎么办?一方面是高速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老的改革红利被瓜分完全,大家都在保护自己拿到的那点东西,这就形成了固化的结构。
  而最近985、211年轻人的牢骚是“发展后问题”的一个表征。这种群体性愤懑首先表现为纵向上的“转正”路径断裂,通俗而言,一样的智力和能力,十年前咬咬牙努力一把,也能在北京、上海等超一线城市拥有体面的生活,十年后发现不行了,凭什么?这里其实已经蕴含了中产和预备中产的对立可能性,十年前转正的中产阶层如今可能成为反对异地高考的主力军,他们实质上的反对的对象是谁呢? 
  横亘在中产阶层和预备中产阶层之间的,并不仅仅是纵向时差上的鸿沟,也包括横向同龄人对比产生的落差。 985、211较之普通院校,出身中产家庭的学生比例是可观的,因为今天的教育体制,包括以自主招生为代表的弱化高考运动,乃至高考本身,都开始向中产阶层倾斜。 而当出身工农家庭的学生以更高的天资,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好不容易和中产家庭的孩子坐在同一课堂里的时候,才发现即便闯过了高考这一关,苦读十二年也不能改变命运,社会流动机制背信弃义,这也是为什么985、211学生的幻灭感尤为强烈。纵向的鸿沟仅仅让人遗憾没能早生几年,而横向的你和你同桌之间的差距则直接激发了心理失衡感。
  “转正”机制失灵了,超一线城市的中产阶层和预备中产阶层之间立起了两道栅栏:户口和房产。如果中国房市崩溃,北京户口制度取消,受损程度最严重的是哪一批人?中产阶层。所以在社会流动性问题上,中产阶层已成为现存社会结构及其价值理念最坚定的维护者,当预备中产阶层绝望后,也是这套东西最坚决的反对者。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预备中产阶层和中产阶层在舆论场上的对冲。
  于是,预备中产阶层和他的出身中产的同学、早几年毕业的学长发生了分化。由此岔开去说,这种群体性愤懑导致今天大学内部的政治气候变化,十年前大学生的主流信仰是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而今天,青年群体中的左派开始展开对资本的批判,今年七月份,赵薇事件中“资本操纵舆论”的指责即是一种表现。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