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2016年10月05日 10:40:52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庄穆 肖贵新
批判继承与继承批判
在近代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完全否定本民族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另一种是固守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但它们都没能真正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十月革命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是“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性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方法。辩证否定观的精髓是继承与批判的辩证统一,即继承是批判中的继承,批判是继承中的批判,二者并非二元对立。这种辩证的态度和方法本质上是科学的、理性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之理性批判态度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批判、要去除的是其糟粕,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则要继承,要“古为今用”。“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同志这句话不仅阐明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同时也指出分辨传统文化中“糟粕”与“精华”的价值标准:封建性与民主性之分。在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与传统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是本质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兼收并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习近平同志秉持中国共产党人对待自己传统文化的一贯的理性态度,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眼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绝不是简单的搬用,而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也因此,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创新发展的继承,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发展。
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地中国化的第一人,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情及中国实践的科学与完美的结合。毛泽东同志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熟读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在中国革命的大熔炉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有创造性的结合。
邓小平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也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无一例外地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和理论创新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创新性地继承和运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如此之论,可谓高瞻远瞩,为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庄穆、肖贵新,作者单位: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