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2016年10月05日 10:40:52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庄穆 肖贵新
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始终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随时代和时势的新变化、新发展而与时俱进,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典范。
忠实坚守与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不仅体现在最初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对政党一切行动的指导地位上,也体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取得了两大理论成果。
在中国走向近现代的思想探索中,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等等轮番登场,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成功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该怎样从文化学的视角来评析这一事件呢?从文化排异与文化认同及其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化传统太“异”,注定不能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因而必然产生排异性,衍生“水土不服”;新儒家思潮又同中国传统文化太“同”,不能满足中国近现代化变革与创新的文化需求,更无力引领中国实现社会变革,创造全新的社会形态,无异于“新瓶装旧酒”。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既“异”又“同”。由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倡导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新的社会历史观、社会发展观与社会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所严重缺失的,因此令国人耳目一新。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大目标的追求上,又有不同程度上的“同”,如在辩证的思维方法上,在“均贫富”的社会价值和大同社会的发展目标追求上均有共性或相似性,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由此可见,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成功领导中国完成近现代化的这一社会发展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坚守者和继承者。
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简单化和教条化地搬用,而是要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包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一运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内在地包含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自然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义和内涵。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政治报告中就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还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的这一基本的立场和原则,本质上就意味着对中国实际、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尊重与坚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中国特色”就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正如习近平同志精辟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厚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渊源,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