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何建明:写出“绿水青山”好故事

——对话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
2018年01月05日 11:14:40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张磊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视察浙江安吉余村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科学论断的指引下,十余年来,余村和安吉大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为中国的今天和未来,谱写了一部壮美史诗。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2017年9月18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撰写的20万字报告文学作品《那山,那水》在北京首发,作为第一部用文学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品,何建明将视角转向安吉余村这块富饶而神奇的土地,用文字记录了“两山”科学论断指导下丰富而生动的实践故事。今天,我们去听听他是如何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科学论断的。

  安吉余村村口的石碑上刻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董旭明 摄

  文字是“文学”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文学”

  记者:创作《那山,那水》花费了多长时间?初衷是什么?

  何建明:《那山,那水》的创作采访是从2017年4月份开始的,前后两个月中去了五次安吉和余村,创作的时间也用了两个多月。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安吉太美了!这里的诗意田园,值得欣赏和书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科学论断的本质意义和哲学深意在于“就是”上。《那山,那水》的创作初衷是想叙述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科学论断的诞生过程,以及它在实际社会发展中到底如何实现“就是”的问题。认识到位了,它便是“就是”,认识不到位“就是”不出来;实践到位了,“就是”才是“就是”。习总书记的这句话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朴素真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本质。

  记者:和您之前所创作的报告文学相比,它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里?

  何建明:我写了四十多年报告文学,各种题材都写过,大部分是客观叙述和客观呈现。这部作品不一样的地方体现在:通过生动精彩的、有血有肉的情节和人物来诠释习总书记“两山”科学论断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那山,那水》是第一部用文学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作品。首先,它让人感受到余村的变化是客观的、正确的和巨大的;其次,它符合中国与人类普遍意义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当然,它本身并不是理论著作,它所有的文字是“文学”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文学”,而是带有强烈社会价值的文学。

  记者:《那山,那水》各个篇章独立,有的很像散文,这部作品体现了怎样的创作风格?在创作理念、文学艺术上有哪些突破?

  何建明:对文学作品而言,艺术的追求是一个作家和艺术家的根本所在。任何一部优秀作品一定要强调“好看”,但同时要讲好中国故事。我的创作风格有着很浓的“现场感”,第一手材料和一线采访,面对面的人物交流以及理性而广阔的思考叙述形态。这部作品,我力求让它的文字“美”起来。所以,读者会发现,有许多地方其实拆开来,就是一篇篇散文与美文。最近。许多单位和文友在以朗诵的方式阅读《那山,那水》,效果非常好,这证明我的创作风格在这部作品里有着新的尝试和探索。

空中鸟瞰安吉余村 董旭明 摄

  他们身上拥有“两山”的全部光芒与硬度

  记者:在创作《那山,那水》之前,您到过湖州吗?浙江的山水人文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何建明:35年前,我第一次到湖州,那时候满街都是鱼和水产,我才知道原来在我故乡苏州太湖的对岸有个同样是水乡的地方叫湖州。所以,我以为安吉余村应该是“渔村”而不是山村。结果采访余村才知道这是一个标准的山村。到了安吉和余村才知道,浙江真的是七分山两分水一分田了。浙江的山比我老家苏州要多得多。一般来说,山区都是穷的地方,但到了安吉让我吃惊得很:原来浙江的山乡这么美!美得让我嫉妒!

  记者:浙江元素进入您的报告文学创作,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何建明: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就写过关于浙江发展的作品,义乌的发展史最早我也写过,后来就与浙江结下了友情。我认为,浙江元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浙江人做事实,做事注意时势的发展,注意从实际出发。世界上一切可能的事浙江人都会去研究,努力去实践。这是浙江人最了不起的地方。敢为人先,担当和开拓进取精神特别强。

  现在,我认为浙江人多了一种意识和思想,那就是现在的干部群众,都很主动、积极、发自内心地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的事情敢于担当,并且坚定不移、积极能动地为他省他地做出榜样。这是今日浙江人与众不同之处,非常可贵。

  记者:您在书中提到“人是余村最生动、最有内容也是最感人的一景”,书中很多篇章采用了与当地人的对话。能否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何建明:人是文学的主要看点,而人在社会活动中又是最生动精彩的行为者,安吉人、余村人是“两山”科学论断的行为者,他们身上拥有“两山”的全部光芒与硬度。我的故事基本上讲述他们的事,《那山,那水》其实讲的就是那群人、那些事。

  在采访过程中,我最喜欢找那些普通人。他们说的话最令我感动且印象深刻。比如像在余村搞农家乐的农民、中南百草原的老板、白茶仙子等等,他们都是生动具体地实践习总书记“两山”科学论断的人,是金山银山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写农家乐,我采访了春林山庄的春林和春花,夫妻俩的生活经历正是无数余村人的缩影。他们从思想上自觉变到保护生态,通过良好生态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富裕自己。

  中国正在开创一个美丽的新时代

  记者:您是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

  何建明:创作《那山,那水》的过程,就是自己学习、理解“两山”科学论断的过程,这一过程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哲学辩证关系,尤其让我真切而具体地感受到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引领下,中国正在开创一个美丽的新时代,这就是伟大的“中国新时代”。

  在采访、调研中,我真切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科学论断,与毛泽东在茨坪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邓小平支持小岗村群众分田到户的壮举,同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时代意义。它是中国在强国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思想。对于作家的我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与文学阐述,我对这一点极其自豪。因为我们知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关头,我们党的领袖人物总是会从人民群众改变历史创造奇迹的伟大力量中,提炼出一些精辟简洁的思想和论断,像明灯一样,照亮前进的道路。

  习总书记十多年前在余村提出“两山”科学论断,是他长期思考中国发展道路中的矛盾冲突问题的必然结果,也是他对环境友好、生态文明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所以,一经提出,就准确地抓住了时代的主要矛盾,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产生了强烈共鸣,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并且转化为今天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强大动力。

  记者:《那山,那水》的出版,其意义远超过文学文本本身,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

  何建明:纵观“两山”科学论断的提出,到安吉、余村经验,到现在的浙江发展模式,我们就会发现,“两山”科学论断真的开辟了一个中国新时代。这一理论的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才刚刚认识,而且远没有到位。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九大对“两山”科学论断的认识更加具体和全面,这个理论预示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它必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载入人类史册。

  在浙江乃至全国,人们对生态建设已经不陌生了。但作为文学创作,这方面还处在初涉阶段,尤其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认识与文学阐述,几乎还是零。从这个意义上说,《那山,那水》提出的“中国新时代”概念,是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和世界意义的,更有深刻的思想与文化分量,可谓恰逢其时。作为第一部用文学表达形式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品,这部作品所记录和阐述的事情,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作为文学对十九大的一份献礼,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表达和宣传更能普及和深化。随着历史的推进,这一科学论断将更加深入人心,中国发展必定收获更丰厚的成果。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