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游子吟》情动天下人

2018年08月06日 10:06:10 来源: 宣传半月刊 作者: 叶志良

  从德清到杭州,从浙江到北京,一曲《游子吟》,情动天下人。由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和浙江越剧团联合出品的新编越剧《游子吟》,挖掘本地名人资源与人文内蕴,连接起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和感恩情怀。

越剧《游子吟》剧照

  抒写中国式的家庭美德,是越剧《游子吟》接地气、聚人气,传递家教家风正能量的重要内容。与当下大多表现地方名人的人生风光和优异功绩相异的是,新编越剧《游子吟》不写乡贤孟郊的辉煌业绩,不把孟郊当作第一主角,极力塑造的是诗人诗作《游子吟》中那个全神贯注、为儿子远行缝补衣服的“慈母”裴月娘,一个普通得未留下名姓的妇女形象。全剧以脍炙人口的诗歌贯穿始终,把母亲为儿子缝制寒衣的过程,上升为一种精神图腾般的举动,将普天下母亲与儿女的深厚感情、家庭情结生动表达,折射出普天下含辛茹苦、付出一辈子辛劳的母亲们的平凡、不易与伟大。该剧晋京的成功演出,呈现了一台极具地域特色的“来自江南的好家风大戏”。在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当下,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新编越剧《游子吟》的推出具有特殊意义。

  构筑中国式的意象与意境,是越剧《游子吟》精心打造中国化舞台艺术“诗化越剧”的重要载体。在这部由本土导演杨小青执导的“诗化越剧”作品中,江南水墨画诗化风格的体现,主要通过“寒衣”“桥”等充满江南诗情的舞台意象艺术地呈现出来,并整体凸显浓郁的寒士文人气息与江南诗化的意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跨越时空的母子深情,通过母亲一再送儿登程的“三送”寒衣,将缝就的寒衣作为基本传情达意的意象道具。而舞台整体的江南意境,也通过对江南的环境烘托得以显现。舞台上水墨江南的布景古朴简约,那悠悠柳丝,是牵不断的情爱;那霏霏雨雪,是断肠女子的情感绝境。江南四处可见的河道上,一弯小桥,既是情人间柔情蜜意的小桥,又或是生死离别的奈何桥。画眉桥上孟郊母子深情凝望,依依惜别,“寒衣”与“小桥”意象相连,婉转深情的唱腔响起,以诗为经,以事为纬,充分体现了新越剧艺术的清新淡雅和诗化风格。

  探索中国式团地合作模式,是越剧《游子吟》寻找专业艺术院团与地方政府合作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专业艺术院团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貌合神离。艺术院团拥有强大的艺术创作团队,而地方政府文化建设又有一定的素材资源和经费保障,双轨各行,两者之间缺少“公约”。越剧《游子吟》以孟郊的诗与“慈母”形象效应为切合点,以孟郊和母亲的故事为灵感,由德清县委、县政府与浙江越剧团联袂出品新编越剧。德清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文艺精品创作工作,近年从以道德模范为原型,努力打造德清“道德高地”。而浙江越剧团,本着坚持越剧男女合演,弘扬主旋律的宗旨,积极树立当下意识,开拓创新,与地方政府合作,形成了“浙越新现象”。团地牵手,共建越剧艺术创作共同体,合力探寻富有中国特色的团地建设新模式。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重塑家庭美德、家教家风的良好实践。用浙江越剧团团长陶铁斧的话来说:“打造越剧《游子吟》,不只是在舞台上打造一台精品剧目,更重要的是观照当下,与时代同呼吸,肩负起呼唤民族精神、呼唤道德复苏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 季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