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党群“共创共享”十年再出发

2017年12月12日 12:46:38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记者 王晓宇 楼昕

  “5天时间招待一万多名游客。”说起前不久刚结束的海盐县湖羊节,马伟华脸上止不住笑意,“借了50口大锅,羊肉剁到停不下来。”

  从“羊倌”到“羊司令”,17年,马伟华不仅自己创业发家,还成立通元镇湖羊合作社,带领镇上百姓共同致富,如今他创办的丰义牧业公司年出栏湖羊5000头。

  扶助党员群众致富,密织党群共创共享大网,2007年起,海盐县以帮扶党员先行创业为突破口,建立创业扶助专项基金,联动技术培训、部门支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党建服务民生的工作重点,10年来坚持,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红色道路。

  3万元关爱金引出党群共创共享大课题

  2007年,沈荡镇五圣村的叶沈娟拿到了一笔创业扶助专项资金,至今,她难忘这“意外之喜”。

  “县里出了个《办法》,对具有一定技术素质、创业愿望强烈、信用好的农村党员,特别是农村经济困难党员的创业实行专项贴息,以鼓励农村党员带头创业、带头致富。”叶沈娟申请到了3万元全额贴息贷款,“用来引进特种鸡苗,提高我的家庭养殖场收益。”

  3万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沈荡镇的一笔党员关爱基金,来源于党员个人和一些企业党组织的捐赠。

  因为是点滴汇聚,所以使用时格外小心翼翼。“2006年1月4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海盐,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调研宣讲活动。习近平提出,希望海盐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当好示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当好示范、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当好示范,”现在担任海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袁迎春说起当年的初心:“我们那时就考虑基层党组织怎样能为农村致富农民脱贫发挥作用。”

  沈荡镇党委做了个决定,请信用社支持,将这笔关爱基金作为贴息贷款的启动资金,用来扶助党员创业,进而带动群众致富。

  从叶沈娟到马伟华,从家庭养殖到芦荟合作社……沈荡发源,全县铺开,创业项目突出但资金困难的党员陆续得到扶助。2007年,海盐县下发《海盐县农村党员创业扶助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当年底,嘉兴市委组织部发现这一做法在农村扶贫中起到的突出效应,开始在全市推广这一做法,并将这一“共创共享”做法上报。

  2008年1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嘉兴农村党建做到了“家”》(中央外宣办《互联网舆情》[2008]年第015期)上批示——“扶助党员创业”活动可在面上推开。

  至此,海盐党群创业扶助“共创共享”工程蓝图展开。10年来,这项工程共确定贴息项目1276个,发放创业卡266张,共扶助各类创业对象5260多个,带动8900多名农村党员群众进行创业,创造产值11.5亿多元。

  党员带头,组织助力,唱一出惠民大戏

  扶助党员创业,党员带动全民创业共享发展成果。

  从2007年到2017年,在资金扶助上,不断完善全方位红色保障,推出“组团帮帮贷”,鼓励散户、小户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单位组团信贷,解决资金难问题。

   在创业引导上,组建县党群创业“共创共享”信息库,开展党员群众创业需求调查,实行归类动态管理,全面掌握各类创业对象创业能力、创业愿望、帮扶需求等信息。

  在创富带动上,建立“合作社党组织+党员产业大户+党员+农户”、“ 农业龙头企业党组织+党组织党员骨干+党员+农户”以及“党组织+合作社+会员—+农户”等三条创业链,充分发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党组织和党员产业大户在政策引导、技术指导等方面的联动发展优势,带动党员群众共同创业致富。

  为加强创业过程的辅导和指导,海盐县还成立30个“先锋帮帮团”,每个帮帮团由3-4名相关成员组成,及时把致富路子、消息反馈到群众手中,协调帮助他们在创业致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党员群众提供诸如技术培训、跟踪解决困难等组团式、全方位帮扶。

  2013年,陈小东放弃城市工作,回到老家尤甪村,成立浙江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摸索稻田生态养殖泥鳅。在海盐县农经局水产站站长张清毅的牵线下,陈小东的公司成功与省市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和江南大学相关专家结对。得到专业指导后,陈小东创新设立稻田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在全国发展合作农户近3000户,带动流转面积25000多亩,公司年销售额超2600万元,带动合作农户销售2个多亿。

  这是“先锋帮帮团”助攻党群创业扶助工程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共创共享”这一顶层设计下,海盐建成了一批党群共富联合体,全县600多名党员创业能人联系2100多人并带动400多户农户走上致富道路。

  红创空间+红创联盟,振兴乡村再出发

  冬日的地垄里,葡萄虬劲弯曲的枝干上绿叶在寒风中孕育生机。八字葡萄社的“六点半茶铺”里,还没到点,来听培训课的人们已经络绎占好了座。

  “人坐满了,后面的就不太容易看到老周的手势了。”

  老周是周玉良,八字村里葡萄种植第一人,也是海盐于城镇八字葡萄合作社的党员技术骨干,“六点半茶铺”的“掌柜”——八字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沈锋解释:“葡萄种植村不少,出名的为啥是我们这里?这和党支部的工作密不可分。我们合作社党支部一直坚持“十日课堂”专家门诊、“党员热线”现场出诊、“六点半茶铺”坐诊咨询这些培训带动工作,为种植户在施肥、夏管、抹芽等葡萄管理的各个关键期提供精准技术指导”他强调那几乎是“手把手的”,而且“我们老周不仅传授经验毫无保留,还为村里贫困户垫付材料费。”

  像周玉良这样创业成功的党员,建立了38个党员服务工作室,在他们的创业示范点上,一个技术“授渔”的培训场地基本已成标配,这就是海盐正着力打造的“红创空间”。

  “‘红创空间’是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也是党员倾听群众需求的平台。”海盐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宗晓慧特别强调:“这是一种互动,契合我们共创共享的初衷。”

  如果说“红创空间”是“共创共享”棋局上的颗颗实子,那么如何发挥好“红创联盟”的作用,则是密织海盐下一步乡村振兴之网的大动作。

  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兴旺,基础是生活富裕。海盐县委正在谋划建立由院校、培训机构、创业示范基地和相关部门等组成的“红创联盟”,为创业者提供技术等各类服务。下设产业、专业、服务三个子联盟,成立先锋助创团结对创业对象,制定“盟约盟规”,明确盟员各自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每年制定计划,梳理责任清单,从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开展立体式服务。实施“双带百人计划”,形成创业主体大众化、孵化主体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推动农村创业创新。

  初心既始,砥砺全程。

  正是在这样的再出发中,海盐这一党群创业扶助样本也在一次次精彩嬗变。


责任编辑: 安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