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七旬老支书的三个心愿
江山七旬老支书的三个心愿
2019年07月22日 11:54:03 来源: 衢州日报 作者: 葛志军、姜伟锋、杨华骁
7月11日,久雨后难得放晴,毛初生站在村办公楼前,看着山脚下忙碌的挖掘机,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用力地在眼前划了一个大大的圆,不急不慢地说:“这个项目建成,我们通贤村真的就像个大花园了。”
今年70岁的毛初生是衢州江山市贺村镇通贤村的党支部书记,已连任34年,也是整个江山市年龄最大、连任时间最长的村支书。“老书记人老心不老,观念超前,一般年轻人跟不上他。”村支委郑超伟如此评价。毛初生说,他之所以坚守到今天,一是因为组织信任,二是因为有三个心愿未了。
第一个心愿:把整个村庄建成大花园
采访不断地被一个个电话打断,村干部向他汇报最后几户“一户多宅”的整治进度。
“我们的农房整治从2010年就开始了,现在剩下旧房已不多了。”毛初生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他当年顶住各种压力,从达山底自然村启动的村庄整治工作。
“家家户户东搭一点西搭一点,角落里到处是臭烘烘的旱厕,村道曲曲折折,车子进不了。”毛初生经过一番调查,抓住了打通村庄道路这个大家都认可的“牛鼻子”,开始大规模拆旧房、拆附房、拆旱厕,打通拓宽断头路。
“上房揭瓦,拆人房子,在农村是一件要被人戳脊梁骨的‘坏事’。”毛初生说,那一整年,他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一户户拆、一点点推,终于打通了整个自然村的主干村道。紧接着开始路面硬化,将水泥路浇到每户涉及拆违农户的家门口。
村民发现拆了点小房子,村里就可以免费把水泥路浇到家门口,都心动了,主动要求拆房子、浇水泥路。拆出了空间,小花坛造起来了,路边的绿植也种下去了,脏臭的小池塘也得到了改造,还建起了公厕。毛初生掰着手指和记者一起算账:做了这么多事,总共花了31万元钱。“上面领导来检查时说,我们村是用了31万元钱,办了一百万元的事。”
通贤村是2008年由达山底、东岸、泉塘后、新庄四个村合并而成的新村。达山底村庄整治成功后,其他三个村的村民坐不住了。于是,一年整治一个村的计划顺利推进。
三年时间,通贤村共拆除各种违建、“一户多宅”150多宗,一批符合条件的建房户通过宅基地调剂得以建新房,整治大小池塘三十多口,小车可开到每户家门口。“现在别的村为农房整治和风貌提升忙得不可开交,我们村早已开始考虑整体美化。”毛初生说,现在通贤村所有村道绿化到位,种上了金桔、葡萄柚等水果,既好看又有特色。
谈起投资180多万元的在建扶贫项目,毛初生很兴奋:“等你10月份来,就会发现大变样,这片低洼地是一个大池塘,四周有游步道和绿化带,边上是水果基地,可以采摘游、垂钓,景观系数绝对高。”毛初生说,让通贤村变成一个大花园是他此生最大的梦想,成真了也不枉当了这么多年的村支书。
第二个心愿:让每位老人都享受幸福的晚年
通贤村刚合并时,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2013年,毛初生说服三个弟弟和年迈的父母,把600多平方米的祖宅无偿捐赠给村集体,经过改造后变成了村办公用房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同时又说服妻子和儿子,把自家闲置的100多平方米旧房捐出,改造成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村五十多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只要交150元钱,就可以在这里享用一日三餐。
2014年,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开张。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运营资金。毛初生带头捐了一万多元,又动员其他在外打工创业的乡贤捐款。开张时毛初生承诺老人每天都能吃上肉,可除了日常伙食开支,还要支付两名服务员的工资,靠这点资金远远不够。2014年生猪养殖整规开始,毛初生自掏腰包到养殖户家中买了五头大肥猪,送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兑现当初的承诺。平时要采购柴米油盐,毛初生自己都记不清垫付了多少钱。前段时间,镇里发了2400元土地协管员补贴,毛初生直接转到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账户上。
采访中,毛初生执意带记者去看看刚落成的村养老院。“六十多个标间,可接纳120多位老人入住,除安置本村老人外,还能面向外村人提供养老服务。”毛初生说,未来农村养老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也是一个商机。站在四楼阳台上,毛初生又用力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圆,“通一条路把养老院和扶贫项目连起来,城里的养老院都没有我们这里的条件好。”
“村里在外打工创业的人比较多,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儿女们最大的牵挂,把家里老人的生活安排好了,是对年轻人最大的支持。”毛初生说,一个村庄的生活幸福不幸福,先看老年人是不是满意,资金再充足一点,老人们的生活质量能再上一个台阶,这是他当下的一个心愿。
第三个心愿:让每个困难户都有稳定的收入
每天,毛初生除了忙上情下达的工作外,还要兼顾另一重身份——“生产队长”。经过前几年的村庄整治,整出了一批池塘,再加上村集体原有的一百多亩土地,现在全部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农场,由村集体经营。毛初生每天早上要根据农时派工,干活的全是村里的低收入农户。
谈到采取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毛初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把这些水塘、土地承包出去,雇用村民干活,一年到头不知道能不能拿到工资,由村集体统一经营,雇用低收入农户出工按劳计酬,每干一天活收入50元,这钱是稳笃笃的。”毛初生笑称这是最有效的“精准扶贫”模式。
农场种了五十多亩葡萄柚和红美人,明年开始就可以有收获。10个大棚种植西瓜、甜瓜、草莓等水果和蔬菜,根据越来越热闹的采摘游需要,今年计划再增加6个大棚。山坡旱地上玉米、油菜等作物轮作。“种的品种越多,一方面可以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让这些低收入农户每天都有活干并有稳定的收入。”毛初生的这笔账算得有些精。
“低收入农户情况特殊,要不是家中有病人,外出打工走不开,要不就是年纪大了,没有什么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活,还有的是残疾人,你不给他们找条出路,光靠政府补助,很难过上好日子。”毛初生说,希望有一天村集体产业做大了,不只是低收入农户有稳定的更高的收入,其他村民也能在家门口挣钱,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 2019-07-20 贵海良:一颗初心一生践行
- 2019-07-20 “红船精神”聚人心,创新发展立潮头
- 2019-07-18 温州市龙湾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
- 2019-07-18 杭州老人坚守公益茶摊17年 让你在炎炎夏...
- 2019-07-18 浙江部署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