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领头雁(二)
乡村振兴领头雁(二)
2018年09月06日 11:02:56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郑夏 张越 赵霄宇 安佳璐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村书记、乡镇干部等群体虽身处基层,但他们却是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参与者、主力军,是真正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然而,“领头雁”所代表的也并非是一个人,他们亦是一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的责任——乡村振兴。
整治村庄、保护生态、振兴文化、统筹规划……村书记们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见招拆招、实干担当,为各村发展增添动能。
接下来,将为大家连续推出“领头雁”们的乡村振兴之道。
光明居里田园梦
名片
李云国,绍兴市第八届人大代表、柯桥区第一届党代表,柯桥区齐贤街道光明居党总支书记。曾获浙江省“千名好支书”,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区“三合适”好干部等荣誉。1985年6月至今在光明居任书记,期间,光明居先后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文化村、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绿化示范村等。
理念
兢兢业业工作,全心全意付出。
我是光明人,为乡亲们做事义不容辞。
光明居就是我的家,所有居民都是我的家人。
走到李云国的办公室门口,记者看到两个牌子,不难看出,其中一块“党总支书记”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另一块“总经理室”却是锃亮锃亮的。村书记怎么当上了总经理,这让记者很是好奇。
接过李云国的新名片,上面赫然印着“浙江渊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原来,此前为了促成光明居建设的多项合作,由居经济合作社独资的浙江渊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李云国众望所归成了总经理。
李云国是土生土长的光明人,今年是他担任光明居党总支书记的第34个年头。说起刚接过村支书接力棒的时候,那是1985年。
“当时穷啊,村子里除了几个还在亏损的厂子,什么都没有。”李云国说,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他动了很多脑筋,在打出土地出租、土地流转、厂房出租一系列组合拳之后,总算转变了原本村集体收入只有4.7万元的拮据状况。
不穷了,还得想办法富起来,李云国又生一计,提出“借鸡下蛋”的办法,着手建起光明居农贸市场。“我们尝试向租户筹得资金,最后,我们竟然没有花一分钱就建成了近3000平方米的物业用房。”李云国告诉记者,该物业用房的租金成为了村居重要的经济来源。
有了钱,怎么把钱用在刀刃上?李云国说,光明居虽然富裕起来了,但勤俭是他一直坚守的原则,“该省还是省,该花还是花”。去年,借助“五星达标,3A争创”创建契机,李云国成功植入“渊明文化”,为光明居的一村一品定了调。“这缘于1600多年前,陶渊明曾随军驻留此地”。
搞好了村容还不够,李云国还将传统的“莲 、藕”产业做了提升,从莲子采摘到藕粉制作再到观光旅游,逐步拉长了产业链,建设田园综合体,原本沉睡的农村特色资源被唤醒,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又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如今,走在光明居的小道上,沿路可见不折亭、五柳堂、古戏台、乡忆馆,这个荷塘田园综合体,仿佛世外桃源。眼前的青砖黛瓦白墙,小桥流水农家,田畈茅屋荷塘,只让人想对诗烫酒沏茶。
“风雨无阻、全年无休、事无巨细”,这是光明居两委委员陈晓萍对李云国的评价。无论是垃圾分类、“厕所革命”,还是完成生活污水纳管,危房整修,从施工前的规划设计,到施工后的验收,李云国都亲力亲为。
每天早饭过后,李云国都要在村里走一圈,黝黑的皮肤,挺拔的身姿,标志性的衬衫,每每看到这个熟悉的身影,村民们就知道,李书记又来了。纯朴与坚韧交织,让李云国身上有一股“孺子牛”的气质,对光明居的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每一个故事如数家珍,光明居的一砖一瓦,是李云国割舍不去的情结。
“三次回归”炼初心
名片
汪水荣,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湖仁村党支部书记,曾荣获浙江省“千名好支书”、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衢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曾经三次离开又三次回归,每一次都力挽狂澜。在他的带领下,湖仁村从一个负债累累的“空壳村”蜕变成一个村庄整洁、环境优美、村集体资产800余万元的“明星村”。
理念
讲原则、有正气,再难的事坚持“公道”二字就好办。
1984年,还是衢江区高家镇一名农技员的汪水荣决定辞职下海跑运输,一年辛苦下来,成了当地第一批“万元户”。
而那时高家镇的湖仁村却乱成一锅粥,因一片集体橘林的招投标问题,引爆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强烈的对抗情绪,驻村干部换一个被气走一个。镇领导找到了汪水荣,希望他能回村担任村支书。为此,镇里轮番派人做工作,汪水荣实在是面子上过不去,最终答应下来。
走马上任后,汪水荣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走访了全村近一半农户,理出了十多个村民反映集中的问题,决定从村集体120多亩橘林承包这块最硬的骨头下手。
工作刚开始,就有人告到了镇里、县里,还放出了狠话。
“要摘我的帽子没关系,但事情必须公平、公正解决。”汪水荣顶住各方压力,终于啃下了这块最硬的骨头。
1992年,汪水荣参与筹建的包装厂正式投产,他分身乏术,辞掉了村支书。但不到一年时间,湖仁村又出现了问题,镇里动员他回村当支书,他再次答应了。
“既然回来就好好干。”汪水荣横下心,与村干部分工协作,各个击破难题。
凭着对市场和政策的了解,汪水荣提出了生猪养殖、柑橘种植和水产养殖三个多种经营的发展方向,为了引导农户种柑橘,他带头承包了十多亩山地种橘树,还办起了村里第一家私营企业。短短两年时间,湖仁村集体经济由零变为20万元。
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后,汪水荣再次选择离开去创业。可11年过去,湖仁村却又成了“浆糊村”:债务高达45万元,人心涣散、矛盾突出,连饭店老板、出租车司机都将湖仁村列入“黑名单”。
2007年换届期间,湖仁村22名党员联名给高家镇党委写了一封“请愿信”,希望汪水荣能回村主持工作。
“家人知道村支书不好当,反对我回村任职”,汪水荣说:“但看到党员的联名信,我忍不住哭了。没想到11年过去了,大家还这样信任我。”谁也没想到,第三次回归的汪水荣,一干就是10年。
上任之初,他在村两委会议上带头做出承诺:任何涉及村里的工程村干部决不插手。这些年来村里实施的各类工程项目几十个,投入的资金好几千万元,但他和村两委干部,没有一个人承包过工程。修路、环境整治、禁养生猪是他当选后治理村庄的主抓手。2014年,他带着村两委用7个月时间,关停了全村105个猪场,环境一下子大变样。如今,站在乡村振兴的风口,他又有了新的想法,由他牵头,在村里成立了新启典旅游开发综合有限公司,谋划建设一个百果园,让农户管理,由公司统一销售,推行农业观光休闲游,以此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碧海金沙就是金山银山
名片
张存康,男,汉族,1960年6月出生,1981年5月入党,文化程度大专,现任舟山市嵊泗县菜园镇石柱社区党支部书记。
理念
倡导“以德治村”,培育文明风尚,注重创新有效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使全村上下形成合力。
在一个社区工作超过20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舟山市嵊泗县石柱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存康应该最有话想说。1996年当村副主任,1999年当选村主任,2011年当选村书记,20多年来,石柱社区的每个角落、每张面孔他都格外熟悉。曾经做过渔民、当过船老大,朝夕与海风相伴,张存康对于航行捕鱼驾轻就熟,而如今,他谈起乡村振兴同样头头是道。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和根本, 张存康深谙于此。早在2012年他就开始摸索适合石柱的特色产业,当时在张存康的倡议下,成立了石柱社区旅馆协会。“起初三三两两的旅馆规模较小,精品化品牌化都相对不足,发展到现在已有50多家精品民宿。”张存康说,精品民宿已经成为石柱社区的一块“金字招牌”。从凤毛麟角到遍地开花,在张存康的带领下,石柱社区走上了海岛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之路。
在石柱社区村口,一家三层高的“遥远的海”精品民宿面朝大海、窗明几净,房间预定表排得满满的。为了争取引进这家民宿,张存康没少下功夫。他多方打听有过宾馆酒店从业经验的人,才找到现在的民宿老板。对方同意开店后提出资金有困难,张存康就帮忙联系银行信用社,贷款的问题解决了;开店所需的一些证明执照较多,张存康就当起了代办员……前后历时一年多,2017年这家民宿终于开门营业。张存康看着自己的成果回忆说:“当时村口的位置是一栋很破旧的老房子,每次搞活动、有人来参观都要遮一下。引进民宿后,村庄整体面貌形象一下就提升了。”今年,张存康又给旅馆协会出谋划策,发动社会青年、归巢大学生、渔家民宿业主办起了美食烹饪大赛,越来越多的游客被海景和美食吸引而走进石柱社区。
像旅馆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石柱共有8个。张存康介绍说,通过“党支部+社团”的形式服务村庄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妇女社团、老年协会等纷纷成立。
此前,很多本地年轻人不愿回到石柱工作生活,如今看到家乡有了新变化新机遇,一些人渐渐有了回乡工作的想法。张存康抓住机会开始做工作,施智瑜就是一名“归巢青年”,在张存康向他不断软磨硬泡后,今年回到石柱社区投资200余万元开起一家民宿。张存康说,今年他已经“迎”回了10名青年,“年轻人脑子活、想法多,石柱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归巢青年’。”
行走在石柱社区,果园生机盎然,沙滩游人如织,石柱社区实现了从偏僻小渔村到渔家风情生态旅游村的蝶变。“碧海金沙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村民富裕起来了,家长里短的事情依然很多,老百姓的事没有小事,我和他们说有纠纷有困难随时找我。”张存康握着他那部24小时开机的手机,又奔向需要他帮忙的村民家里……
十年磨一村
名片
曾志华,1976年9月生,2008年起先后担任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在曾志华带领下,溪头村先后荣膺了浙江最美村庄、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村,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而他也先后被评为丽水市(十佳)最美河长、浙江省千名好支书、浙江省最美风景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等荣誉称号,被聘为丽水市农家乐民宿专家库首席专家,丽水市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策划与建设首席专家。
理念
立足本土文化,挖掘当地之美。
曾志华上任前有一个念头,“在未来的某一天,将溪头村打造成为让人来了就不舍离去的梦里乡村,吸引游客,留下游客,让村民都吃上‘旅游饭’。”2008年到2018年,溪头村见证着他从而立之年迈入不惑之年,这一剑磨砺了十年,乡村振兴的梦想终究照进了现实。
从龙泉市出发,两个小时车程到溪头村,“归期”是不定。手机一扔,开始“泡”在村务中,周末也常被牺牲,这是曾志华习以为常的日程。
杂乱无章的荒废田地,泥沙淤积的“牛奶河”,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他乡……曾志华上任前目睹于心,眼前的一切,已全然不复童年记忆中那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如何重拾旧颜?沿着河道他绕了一圈又一圈,脑海中,一场“治水风暴”在慢慢形成。
正本清源,7个青瓷加工厂难逃其责。作为生产龙泉青瓷瓷土的主产区,制作龙泉青瓷70%以上的原料都来自溪头村。瓷土从山上采下来后,要经过粉碎、过筛、淘洗、沉淀、去杂质等多道工序,用水量大,如果直接排放,会对溪水造成极大的污染。此疾不除,后患无穷。曾志华带着村两委干部逐一找企业协商,一次次的“拉锯战”,一场场的“谈判”,最终拍定:兴建沉淀池,安装污水汞。村里的党员还清晰记得,开党员会议,曾志华面对54名党员掷地有声,“我们是溪头村的核心,应该扛起溪头村的村庄规划的责任,我是连梦里都是未来美丽的溪头村啊”。在溪头村,村两委干部总是以“我们团队”来自居,培养团队意识,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是多年来的传统,只要坐进办公室,每一名村干部要会以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让村民自己致富。”经商出身的曾志华深谙市场规律,作为溪头村的“乡村规划师”,一味扎身于对外引智引商并不是他所热衷的选项,相反,他一直坚信“立足本土文化,挖掘当地之美”,才能把握住乡村振兴的脉动。
古窑里民宿开业近2年了,火热程度却丝毫未减,它的主人金朝军便是曾志华当年远赴云南请回的“千里马”。事实证明,当初的冲动一举打开了溪头村民宿美丽经济的发展局面。“现在的溪头已不同往日,它如同新生的婴儿,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并在茁壮的成长当中,而我也希望可以为这份新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金朝军说。
如今,溪头村的山涧溪头散落分布着14家精品民宿。随着国际竹建筑项目的落地,古龙窑的复烧,宝花公路的开通,溪头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外出创业人士回乡创业。据悉,2017年,溪头村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00%,其中外国友人达上千人次,各项旅游收入达3500余万元,同比增长240%。
- 2018-09-05 非遗活态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 2018-09-05 乡村振兴领头雁(一)
- 2018-09-05 安吉“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
- 2018-09-05 新刊推荐 | 乡村之问
- 2018-09-05 【新刊推荐】乡村振兴领头雁